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干细胞知识 > 正文

干细胞知识

免疫细胞功能测定的方法有哪些(免疫细胞功能测定的方法有哪些种类)

max2023-01-21干细胞知识523

本文目录一览:

测定CTL效应的方法有哪些

测定CTL效应的方法有:51铬(Cr)释放法和非同位素测定法两大类。

一、经典的CTL活性测定方法为51铬(Cr)释放法,本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①使用放射性的51Cr不利于安全操作及废物处置,且需特殊测定仪器;

②51Cr自发释放率高,常因不同靶细胞标记效率变化差别大而影响结果判定;

③51Cr半衰期(27.8天),无法用于需多次测定的动物试验;

④细胞共育时间短而试验操作步骤多,不能在单个细胞水平进行测定。

二、非同位素测定法:

1 荧光测定法

1.1 alamarBlue一步荧光测定法

alamarBlue为活细胞代谢指示剂,易溶于水,进入细胞后经线粒体酶促还原产生荧光及颜色变化,可用以定量。具体测定方法是细胞核算细胞器吗:在靶细胞孔(T)、效应细胞孔(E)和实验孔(T+E)各加alamarBlue,共育6~24h后用板式荧光测定仪测530nm(发射)/590nm(散射)波长荧光强度,将T及E孔荧光均值相加后减去实验孔(T+E)荧光均值,与T孔荧光均值比较即可计算CTL对靶细胞的溶解%。

1.2 Calcein-AM荧光扫描测定法

Calcein acetoxymethy1酯(Calcein-AM)是一种胞浆荧光标记物,本身无荧光,渗入细胞后细胞内酯酶催化生成的水溶性绿色荧光物质不易透出细胞。靶细胞用其标记后与效应细胞共充,再加Fluoro-Quench试剂(一种以Ca2+螯合的小牛血红蛋白主要成分、还含溴化乙啶试剂,它对细胞无毒,不能进入活细胞但可能进入膜已破损的死细胞),淬灭培养液中的荧光,在板式荧光扫描仪上定量测定活细胞内的荧光强度,与靶细胞对照孔(代表细胞100%存活)比较。即可计算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

2 流式细胞分析法

2.1 PE-mAb/FITC-annexin V 荧光标记法

正常细胞的磷酯酰丝氨(phosphatidylserine,PS)位于细胞膜内表面,细胞凋亡(Apoptosis)时翻转露于膜外侧,可与annexinV高亲合力结合。研究发现PS外翻为细胞凋亡(Apoptosis)的早期事件,先于膜通透性增加所51Cr或其他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有哪些染料的释放。将效应细胞与靶细胞充分共育后,用PE结合的效应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如CD8-PE)标记效应细胞(不能与PE-mABA结合的细胞即为靶细胞),再用FITC-annexin V标记凋亡靶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区分并定量此三类不同的细胞群,即可计算出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

2.2 DIOC18(3)/碘化丙锭(PI)荧光标记法

用DIOC18(3)(3,3,-dioctadecyloxacarbocyanine perchlorate)标记靶细胞膜,用红色荧光核染料PI(propidium iodide)标记效应细胞和死亡靶细胞,通过流式细胞分析可清楚区分2类细胞。在用人和猪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作效应细胞时可观察到靶细胞溶解%与不同E:T比之间存在良好相关。本法简单易行,与51Cr释放法同样敏感可信,重复性和相关性很好,另一优点是可用新制备的脾细胞作靶细胞,不再需要培养及活化靶细胞,还可测多种动物的NK活性。

2.3 PKH-26/CFSE荧光标记法

Sheehy等采用PKH26和CFSE双示法可有效地标记和区分靶细胞,其标记靶细胞后的自发释放仅为51Cr释放法的1/40,因此可更准确地评价及检测少量CTL介导的细胞溶解。平行试验结是显示本法与51Cr释放法明显相关(r2=0.998,p0.0001),对进一步研究效应细胞溶解细胞的机理具有应用价值。

2.3 树突状细胞(DC)清除法

抗原标记的树突状细胞DC(dendritic cell)在体内的存活与CTL活性明显相关。将DC用两种不同荧光物质标记,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抗原标记,另一部分不标记,二者混合后注入小鼠皮下,只有标记了免疫细胞疗法200cc特异抗原的DC自引流淋巴结清除,未标记抗原的DC仍存于局部不受影响。据此建立了简单灵敏体内测定CTL活性的方法。由于DC可有效摄取及呈递复合抗原、核酸及凋亡小体,本法除可测定用特异性肽负荷的DC免疫或用流感病毒感染所产生的CTL反应外,也可用于评价不具有肽表位特征的抗原的CTL活性。

3.报告基因转染法

应用基因转染技术将原核或真核生物的报告酶如β-半孔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或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基因转染靶细胞,建立稳定转染靶细胞系,以此测定CTL、NK细胞及药物介导的细胞毒和细胞凋亡(Apoptosis)。通过测定释放入培养液中报告酶活性(代表靶细胞死亡数目),可以计算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其中β-gal半衰期较luc长,应用较为方便。

4 比色测定法

4.1 MTT(或MTS)还原法

本法根据细胞代谢活动与活细胞数直接成比例的原理,通过测定靶细胞代谢活性的减少来反映效应细胞所致靶细胞的死亡。氧化型MTT进入细胞后被线粒体脱氢酶还原生成蓝色formazan颗粒,经溶剂溶解后比色定量,其颜色深浅直接与活细胞数有关,与靶细胞对照孔比较可计算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

4.2 LDH释放法

酸脱氢酶(LDH)在胞浆内含量丰富,正常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当细胞受损伤或死亡时可释放到细胞外,此时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与细胞死亡数目成正比,用比色法测定并与靶细胞对照孔LDH活性比较,可计算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

5 其他

5.1 “鸡尾酒“混合刺激法

将外周血细胞在体外用一种含有抗原、细胞因子、共刺激分子及放射照射的饲养细胞的混合“鸡尾酒”刺激7天后,在有限稀释条件下可从微孔板快速测得抗原特异性信号。本法灵敏性高,较传统的CTL测定方法更有效,尤其是本法仅需150μl小鼠外周血而无需处死动物,因此可增加每次测定时的小鼠数量,还可在体内研究过程中于不同时间从每个小鼠多次取血测定,大大方便了CTL反应及其体内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5.2 ELISPOT试验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通过检测抗原诱导的细胞因子(如IFN-γ)的分泌,可在体外定量测定病人PBMC中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T细胞受抗原刺激产生并释放IFN-γ)。本法在肽特异性分泌IFN-γ的T细胞数量与细胞毒活性之间,与标准的51Cr释放法相关良好,是一种在临床试验中监测病人对肿瘤抗原的CTL或Th-细胞反应的灵敏、准确、价廉、的方法,可对肿瘤病人的抗肿瘤疫苗(vaccine)疗法的优化提供必要的信息。

以上几种CTL测定方法各有特点,其中随着荧光测定仪器的普及和新的荧光标记物的发现,荧光测定法将有可能取代传统的51Cr释放法,而微量和直接测定体内CTL活性的方法将为细胞免疫研究开辟新路。

流式细胞术的作用原理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单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检测手段,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与传统的荧光镜检查相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

将待测细胞染色后制成单细胞悬液。用一定压力将待测样品压入流动室,不含细胞的磷流式细胞术酸缓冲液在高压下从鞘液管喷出,鞘液管入口方向与待测样品流成一定角度,这样,鞘液就能够包绕着样品高速流动,组成一个圆形的流束,待测细胞在鞘液的包被下单行排列,依次通过检测区域。

流式细胞仪通常以激光作为发光源。经过聚焦整形后的光束,垂直照射在样品流上,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产生散射光和激发荧光。这两种信号同时被前向光电二极管和90°方向的光电倍增管接收。光散射信号在前向小角度进行检测,这种信号基本上反映了细胞体积的大小;荧光信号的接受方向与激光束垂直,经过一系列双色性反射镜和带通滤光片的分离,形成多个不同波长的荧光信号。

这些荧光信号的强度代表了所测细胞膜表面抗原的强度或其核内物质的浓度,经光电倍增管接收后可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模/数转换器,将连续的电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信号。计算机把所测量到的各种信号进行计算机处理,将分析结果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也可以打印出来,还可以数据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硬盘上以备日后的查询或进一步分析。

检测数据的显示视测量参数的不同由多种形式可供选择。单参数数据以直方图的形式表达,其X轴为测量强度,Y轴为细胞数目。一般来说,流式细胞仪坐标轴的分辨率有512或1024通道数,这视其模数转换器的分辨率而定。对于双参数或多参数数据,既可以单独显示每个参数的直方图,也可以选择二维的三点图、等高线图、灰度图或三维立体视图。

细胞的分选是通过分离含有单细胞的液滴而实现的。在流动室的喷口上配有一个超高频电晶体,充电后振动,使喷出的液流断裂为均匀的液滴,待测定细胞就分散在这些液滴之中。将这些液滴充以正负不同的电荷,当液滴流经带有几千伏特的偏转板时,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偏转,落入各自的收集容器中,不予充电的液滴落入中间的废液容器,从而实现细胞的分离。

急求:临床本科的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学习策略!

去年刚学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总的来说,虽说知识点杂了些,但仔细些还是蛮好学的,我就都考了90多分。不要担心。按大纲掌握知识就好,要把每一章的知识联系起来才好。给你发个大纲吧,那个“目的要求”里的“掌握”一项,就是你要背记的。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第五版)教学大纲

(供临床、口腔、预防、检验、影像等专业用)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预习要求】

预习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特点。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和特点;

2、了解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学应用;

3、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和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免疫与医学免疫学概念;

2、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免疫应答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预习要求】

预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熟悉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组成;

2、了解中枢和外周免疫的基本功能;

3、自学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途径。

【教学内容】

1、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2、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途径。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三章 抗原

【预习要求】

预习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表位和异嗜性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表位和异嗜性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而分的抗原的种类;

2、熟悉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3、了解超抗原、佐剂的概念和表位-载体作用;

4、自学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教学内容】

1、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和异嗜性抗原的概念;

2、抗原的异物性:异物的概念;

3、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表位、抗原的结合价、抗原表位的类型、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4、抗原的种类: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而分的TD抗原、TI抗原;

5、超抗原:超抗原的概念;

6、佐剂:佐剂的概念;

7、表位-载体作用。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预习要求】

预习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水解片段、J链和分泌片;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2、熟悉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J链和分泌片;

3、了解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4、自学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教学内容】

1、 抗体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2、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3、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域;

4、 J链和分泌片;

5、 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6、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7、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8、 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五章 补体系统

【预习要求】

预习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补体活化的三条途径的特点及比较,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2、熟悉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共同终末过程;

3、了解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和命名;

2、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3、补体活化的MBL途径(简要介绍);

4、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简要介绍);

5、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调理作用,免疫黏附,炎症介质作用。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六章 细胞因子

【预习要求】

预习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细胞因子的种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生长因子)。

【目的要求】

1、 掌握细胞因子的种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

2、 细胞因子的概念;

3、 熟悉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4、 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与临床。

【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概念 ,共同特点;

2、细胞因子的种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预习要求】

预习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

【目的要求】

熟悉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

了解CD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白细胞分化抗原、CD的概念,常用CD分子;

2、黏附分子的概念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预习要求】

预习HLA基因复合体中经典的MHC I类和II类基因的定位和结构,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 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特点。

【目的要求】

1、掌握HLA基因复合体中经典的MHC I类和II类基因的定位和结构,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 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特点;

2、熟悉MHC的概念,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PSMB基因、TAP基因、HLA-DM基因;

3、了解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MHC的生物学功能,HLA与临床医学。

【教学内容】

1、MHC的概念

2、经典的MHC I类和II类基因;

3、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 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及功能特点;

4、免疫功能相关基因: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LMP基因、TAP基因、HLA-DM基因;

5、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MHC的生物学功能。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九章 B淋巴细胞

【预习要求】

预习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BCR复合物的组成成分;参与B细胞活化及免疫应答的分子。

【目的要求】

1、掌握BCR复合物的组成成分;

2、熟悉B细胞共受体、协同刺激分子:CD40、CD80、CD86;

3、了解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B淋巴细胞的功能。

【教学内容】

1、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BCR复合物的组成成分;

2、参与B细胞活化及免疫应答的其它分子:B细胞共受体、协同刺激分子:CD40、CD80、CD86;

3、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发育。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章 T淋巴细胞

【预习要求】

预习T淋巴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与成熟。TCR-CD3复合物、CD4和CD8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受体,T淋巴细胞的亚群的分类,CD4+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

【目的要求】

1、 掌握TCR-CD3复合物、CD4和CD8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28;

2、 熟悉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类,CD4+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

3、 了解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

4、 了解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及其他协同刺激分子。

【教学内容】

1、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CR-CD3复合物、CD4和CD8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28、CTLA-4、CD40L、CD2、LFA-1、ICAM-1、丝裂原结合分子:PHA受体、ConA受体;

2、T细胞亚群的分类;

3、T细胞功能:CD4+辅助性T细胞、CD8+杀伤性T细胞;

4、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的发育:胸腺微环境、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预习要求】:

预习MHC I和MHC II类途径对抗原的加工处理。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提呈细胞、专职性APC、非专职性APC的概念;

2、掌握MHC I和MHC II类分子途径;

3、熟悉APC的种类;

4、了解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教学内容】:

1、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种类和特点:APC、专职性APC、非专职性APC的概念及其主要代表细胞;

2、MHC I类分子途径对抗原的加工处理;

3、MHC II类分子途径对抗原的加工处理;

4、MHC 分子对抗原的提呈。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二章 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预习要求】:

预习TCR识别抗原肽的MHC限制性,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Th细胞的效应: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和Th2细胞的生物学活性,CTL细胞的效应,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

【目的要求】

1、掌握TCR识别抗原肽的MHC限制性, 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CTL细胞的效应;

2、熟悉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Th2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3、了解Th17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

【教学内容】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CR识别抗原肽的MHC限制性,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2、T细胞活化的过程:T细胞活化涉及的分子(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3、效应性T细胞的应答效应:

(1)Th细胞的活性:①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Th1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巨噬细胞引起炎症、Th1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Th1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②Th2细胞的生物学活性:辅助体液免疫应答、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③Th17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2)CTL细胞的效应:①效-靶细胞结合;②CTL的极化;③致死性攻击:A:穿孔素、颗粒酶途径;B:Fas/FasL途径

(3)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三章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预习要求】

预习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B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目的要求】

1、掌握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初次应答、再次应答的概念,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2、熟悉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3、了解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成熟。

【教学内容】

1、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1)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Th细胞在B细胞免疫应答中的辅助作用;

(2)B细胞增殖和终末分化;

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3、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四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预习要求】

预习固有免疫系统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目的要求】

1、掌握模式识别受体的概念和种类,病原相关模式分子的概念;

2、熟悉固有免疫系统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NK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

3、熟悉固有体液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4、熟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特点的比较;

5、了解巨噬细胞的调理性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

6、了解NK细胞活性的调节;

7、了解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

【教学内容】

1、固有免疫系统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2、巨噬细胞及其受体;

3、NK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NK细胞活性的调节;

4、固有体液免疫分子及其主要作用;

5、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特点的比较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预习要求】

预习免疫耐受的基本概念。

【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耐受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免疫耐受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十六章 免疫调节:自学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预习要求】

预习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目的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分型和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熟悉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了解常见的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变应原的概念;超敏反应类型;

2、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

3、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变应原、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4、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5、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全身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局部过敏反应;

6、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7、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Graves病;

8、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9、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Arthus反应、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青霉素引起的血清病反应)、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10、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1、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十八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预习要求】

预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目的要求】

1、掌握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病的概念;

2、熟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抗原方面的因素;

3、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4、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

【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和分类;

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4、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自身抗原的改变、分子模拟。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十九章 免疫缺陷病

【预习要求】

预习X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DiGeorge综合征、ADA和PNP缺陷引起的SCID的免疫发病学及免疫学特点,AIDS的发病机制。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缺陷病概念、分类;AIDS的传播途径;AIDS的发病机制:HIV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

2、熟悉X性联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DiGe orge综合征、ADA和PNP缺陷引起的SCID的免疫发病学及免疫学特点;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AIDS的预防和治疗;

3、了解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AIDS的发病机制: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HIV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临床分期及免疫学特征。

【教学内容】

免疫缺陷病概念、分类;

原发性B细胞缺陷:X性联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免疫发病学、免疫学特点;

原发性T细胞缺陷:DiGeorge综合征的免疫发病学、免疫学特点;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ADA和PNP缺陷引起的SCID的免疫发病学、免疫学特点;

补体系统缺陷,吞噬细胞缺陷;

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AIDS的概念;

HIV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

HIV诱导的机体免疫应答;临床分期及免疫学特征;

AIDS的预防和治疗。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预习要求】

预习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抗原,TSA,TAA的概念;

2、熟悉肿瘤抗原的分类,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肿瘤的的免疫逃逸机制;

3、了解肿瘤抗原产生的分子机理;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及预防。

【教学内容】

1、肿瘤抗原产生的分子机理;

2、肿瘤抗原: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特征;

3、机体对肿瘤抗原的免疫应答:(1)体液免疫应答;(2)细胞免疫应答;

4、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1)与肿瘤细胞有关的因素;(2)与宿主免疫系统有关的因素;

5、肿瘤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及预防。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课堂讨论。

第二十一章 移植免疫

【预习要求】

预习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靶抗原;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直接识别的概念、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间接识别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目的要求】

1、掌握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直接识别的概念、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间接识别的概念及基本过程;GVHR和HVGR的概念;

2、熟悉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靶抗原;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3、了解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移植、供者、受者的概念;

2、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靶抗原;

3、T细胞识别同种抗原的机制: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直接识别的概念、受者T细胞对供者MHC分子的间接识别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4、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5、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GVHR和HVGR的概念;

6、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二十二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实验小班讲课)

【预习要求】

预习凝集反应,沉淀反应,酶免疫测定。

【目的要求】

1、掌握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对流免疫电泳);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酶免疫测定: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外周学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2、熟悉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沉淀反应(单向琼脂扩散、双向琼脂扩散、免疫电泳)、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法、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印迹技术);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了解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T细胞功能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教学内容】

1、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检测抗原和抗体的体外试验: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对流免疫电泳、单向琼脂扩散、双向琼脂扩散、免疫电泳);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酶免疫测定:双抗体夹心法和间接法、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法、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印迹技术);

3、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外周学单个核细胞的分离;T细胞功能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多媒体辅助教;

3、课堂讨论。

第二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实验小班讲课)

【预习要求】

预习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计划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和计划免疫的概念。

2、熟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疫苗的基本要求,我国儿童计划棉衣的常用5种疫苗;

3、了解新型疫苗及其发展(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的应用以及免疫治疗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内容】

1、人工免疫: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计划免疫。

2、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与单克隆抗体;疫苗的基本要求,我国儿童计划棉衣的常用5种疫苗;

3、新型疫苗及其发展(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疫苗的应用以及免疫治疗的概念和分类。

自身免疫病全项检查都有哪些

免疫系统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免疫球蛋白测定、补体测定、肿瘤标志物、激素系列、抗核抗体、自身抗体系列如抗Sm抗体等、甲状腺功能测定、生化全项以及抗磷脂抗体等,必要时需要做骨髓穿刺活检等。

具体的检查还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的临床症状来选择相应的检查。建议患者去正规公立风湿免疫科或者是相关科室就诊,听从医生的建议,接受规范化的检查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免疫性疾病防治原则:

1、免疫缺陷可应用替代疗法,如丙种球蛋白缺乏所致的免疫缺陷可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 还可应用免疫加强剂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性。

2、脱离或避免导致异常免疫反应的物质,如控制环境、停用某些药物等。

3、Ⅰ型变态反应可进行特异性脱敏疗法来提高机体对致敏物质的耐受性。

4、Ⅰ型变态反应还可应用药物来抑制介质的产生,以阻断免疫反应。

5、应用药物来拮抗介质的作用和它们导致的组织反应。

6、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

7、除去激发免疫反应的感染灶和产生自身免疫的病灶。

8、清除可使临床症状加重的各种刺激。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免疫性疾病、百度百科—自身免疫性疾病

增强免疫力功能评价的体外和体内评价方法有哪些?

增强免疫力功能评价的体外和体内评价方法如下。免疫力的第一道防线,缺乏维生素A就容易引起呼吸、消化等器官的上皮细胞角化变性,让病菌有机可趁。

1、抗氧化力让维生素C成为许多小姐姐的心头好,其实它还有促进抗体形成,维持正常免疫力的能力。

2、抗体形成的有力后盾铁如其名,像钢铁侠般保卫着人体内造血功能的正常运行。体内缺铁就可能会免疫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影响抗体产生,降低人体抗感染力。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