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的功效(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和用量)
本文目录一览:
- 1、“茱萸”是什么植物?
- 2、这是什么植物
- 3、重阳节要配茱萸,茱萸是一种什么植物?其寓意又是什么?
- 4、山茱萸与吴茱萸有什么区别?
- 5、古代的免疫治疗一个疗程需要多少钱茱萸是什么东西
- 6、吴茱萸的t细胞的细胞免疫过程功效对手抖的作用?
“茱萸”是什么植物?
茱萸:俗称“越椒”、“艾子”,是一种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的常绿带香植物。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都是著名的中药。
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扩展资料
山茱萸别名:肉萸、枣皮、药枣、山萸肉等。科名:山茱萸科 Cornaceae 、灯台树属。植物形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约7.5厘米,顶端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平贴毛。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有4个小型苞片,卵圆形,褐色,花黄色;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分布:浙江、安徽有分布;生于山沟、溪旁或较湿润的山坡。山茱萸是我包含如何护理敏感性皮肤的词条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陕西佛坪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汉中地区东北部,境内多山,林木葱笼,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疏松肥沃,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长区,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南朝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
吴茱萸别名: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的近成熟果实。植物形态:灌木或小乔木,高2.5~8m。幼枝、叶轴、叶柄及花序均被黄褐色长柔毛。羽状复叶对生;小叶5~11,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4cm,宽2~6cm,上面疏生毛,下面密被白色长柔毛,有透明腺点。花单性异株,密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骨突果紫红色,有粗大腺点,每果含种子1粒。花期6~8月,果期9~10月。分布:生于温暖地带山地、路旁或疏林下。产区分布于浙江、陕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福建、江西。采制: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食茱萸学名: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食茱萸别名:红刺_、红刺葱、大叶刺葱、仁刺葱、刺江某、江某、越椒、毛越椒、鸟不踏等。特征:枝干分布瘤乳状尖刺,连鸟儿也不敢在上面栖息,因此有“鸟不踏”之称。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长30-80厘米,小叶片为披针形,长6-12厘米,边缘有锯齿,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_。很多凤蝶幼虫也喜爱吃食茱萸的叶子,为诱蝶植物。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果实于秋季成熟,为__果,球形,直径0.5-0.6厘米。味道及用途:辛苦,温,有毒。①《千金.食治》: "辛苦,大温,无毒。" ②《唐本草》: "辛苦,大热。"③《纲目》: "有小毒。"入肝、胃经。自古以来食茱萸就是药食兼用的本草。在辣椒传入中国前,是川菜辣味香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四川古人称其为“艾子’。至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引者)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在中国千年历史里,茱萸也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辛香角色,是六味中“辣”的 的主要来源,但因茱萸多为野生,采摘不易,而且处理工序较为复杂,在明中代辣椒从美洲传入中国(被当为观赏性植物),并在明后期用为调味品后,茱萸才逐渐退出厨房。
这是什么植物
球花马蓝,爵床科 、 旋转族) 、 马蓝属 。分布: 西藏,云南,贵州,四川,浙江,广西,湖南。
多年生草本,高40~100cm。茎基部常匍匐,暗紫色,有棱,节膨大,无毛。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7~14cm,宽3~5cm,上部各对1大1小,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圆齿状锯齿,齿端具小尖头,干时膜质,上面黑绿色,脉上有短毛,余部散生透明的短刚毛,并密被线状钟乳体,下部苍绿色,无明显的线条,叶脉5~8对;叶柄长1~1.5cm。花3~5朵集成头状的穗状花序,苞片早落;萼长约3mm,5深裂至近基部,裂片条状长椭圆形,不等长,钝头,密被透明而具腺头的多细胞长毛;花冠长约3cm,近直立,深紫色,筒部下方筒形,上方膨大,舷部5裂,裂片短,圆形;雄蕊4,外侧1对花丝很长,内侧1对花丝极短且弯曲,每对花丝自身长度亦不齐,均无毛;子房被毛。蒴果长1~1.8cm,有腺毛。种子4,有微毛。花期9~10月。
重阳节要配茱萸,茱萸是一种什么植物?其寓意又是什么?
重阳节风俗习惯非常多,高瞻远瞩,拜祖祈愿,赏菊饮菊花酒,吃蟹吃重阳糕这些,也有一项风俗习惯活动插茱萸,针对茱萸好多人不明白,更不知道重阳节的茱萸如何配戴。那样,重阳节为什么要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是什么植物呢?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我的介绍吧。
重阳节插茱萸风俗习惯听说古已有之。魏晋周处《风土记》含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电源插头,避除郁气,以御初寒”史料记载。到唐朝,这一风俗习惯也是风靡,除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杜甫还在《九日寓蓝田崔氏庄》里写到:“来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细看。”
古代人觉得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能够免灾避灾,还能够避免疫情,因此会直接将茱萸插到发鬓上,也会用紫色的布囊包起茱萸的茎、叶或果子,绑在胳膊上。
茱萸属芸香科植物,分布在长江河段和华南一带。茱萸苦辛温性,功在彭中、理气、止疼。茱萸对恶心呕吐吞酸、腹疼泻痢均有一定的帮助。茱萸外敷对血压高、漫性消化不好、口疮溃疡等病也有一定的功效。
茱萸是一味中药,分吴茱萸和山茱萸。《中国药学大辞典》表述,本产品南北方均可,药用以“吴地”为宜,因此又被称为吴茱萸。之前有些人认为“遍插茱萸少一人”里的茱萸是山茱萸,实则张冠李戴。山茱萸虽是传统中药,有滋补养生益肾的作用。
重阳节与茱萸之间的关系,最开始常见于《续齐楷记》里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一天,你们家即将迎来大灾难,其破译办法就是叫亲人各做一个五颜六色的包装袋,里边安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一天,桓景一家人照此前行,黄昏回家了一看,果真家里的鸡犬羊牛早已身亡,而一家人因出门而安然无事。
“茱萸”主要有三种:吴茱萸、食茱萸和山茱萸。前两者归属于同菊科植物,三种外观设计和类型也是有共同之处。
吴茱萸亦称之为茱萸、吴萸。王维诗中的茱萸指的是吴茱萸。食茱萸又被称为榄子、艾子。在朝天椒并没有传到中国以前,古代人用食茱萸取代朝天椒做调味料,或药用价值。山茱萸属山茱萸科,与重阳茱萸彻底无关紧要,仅因果子色红类似芋类,由“朱芋”转讹而成的,至今仍然有“芋头肉”的称呼。除开这三种比较常见的茱萸外,名称带有“茱萸”还因多种多样,但是和重阳节所使用的茱萸不属一类的科种。
山茱萸与吴茱萸有什么区别?
山茱萸和吴茱萸的主要区别是种属、形态以及药用价值的不同。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为芸香科小乔木或灌木植物;
前者的核果长椭圆形,果实饱满,味酸,
后者的果实密集,味辛,像一颗颗小瘤子,表面不光滑也不艳丽。
一、种属不同
山茱萸是山茱萸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别名山萸肉、药枣、枣皮、蜀酸枣、肉枣、薯枣、鸡足、实枣、萸肉、药枣、天木籽、山芋肉、实枣儿。
吴茱萸为芸香科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
二、形态不同
从形态上来看,山茱萸和吴茱萸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果实和花朵。
山茱萸的核果长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5-7毫米,颜色是红色或紫红色。果实饱满,看起来就像一颗颗大红枣一样,鲜艳富有光泽,山茱萸的果期在9-10月。
吴茱萸的果实密集或疏离,颜色是暗紫红色,有大油点,每分果瓣有1种子,种子近圆球形,一端钝尖,腹面略平坦,褐黑色,有光泽。是怎样的果实就像一颗颗小瘤子,表面不光滑也不艳丽,看起来更加的密集。它的果期是在10月到11月。
山茱萸的花朵黄色,开起来金灿灿的,十分耀眼,而吴茱萸的花朵则是白色的,花开比较清淡。
三、药用价值不同:
山茱萸性微温,味酸、涩,具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功效。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等症。
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治疗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虚寒久泻等症。
扩展资料:
山茱萸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
在民间丹凤山茱萸,关于山茱萸的名称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内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
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可安神健脑、清热明目。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
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山茱萸
古代的茱萸是什么东西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果实称“萸肉”,俗名枣皮,供药用,味酸涩,性微温,为收敛性强壮药,有补肝肾止汗的功效。生长于温暖地带,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0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圆柱形,无毛或稀被贴生短柔毛冬芽顶生及腋生,卵形至披针形,被黄褐色短柔毛。叶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 形,长5.5-10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于圆形,全缘,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稀被白色贴生短柔毛,脉腋密生淡褐色丛毛,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凸起,近于无毛,侧脉6-7对,弓形内弯;叶柄细圆柱形,长0.6-1.2厘米,上面有浅沟,下面圆形,稍被贴生疏柔毛。
吴茱萸有温中、止痛、理气、燥湿的功效,多用于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等症。《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名医别录》中记载吴茱萸“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药性论》中记载吴茱萸“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本草纲目拾遗》还记载吴茱萸有“杀恶虫毒,牙齿虫匿”之功效。
山茱萸有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的功效,多用于治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大汗虚脱等症。山茱萸是男人的补药,对于肾虚、阳痿遗精、气虚的男人都适合这种药。《雷公炮炙论》中记载山茱萸能“壮元气,秘精。”《名医别录》中记载山茱萸能“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强力。”《药性论》中记载山茱萸可以“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日华子本草》记载山茱萸可以“暖腰膝,助水脏。”这里的水脏就是指肾脏,因为五脏里面肾主水。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插茱萸习俗,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历史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吴茱萸的功效对手抖的作用?
中药吴茱萸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主要在8-10月份的时候,果实呈茶绿色,核和皮尚未分开的时候采摘,摘下晒干,去除杂质。主要野生于山地、路旁或者树林下。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性味:辛、苦、温,有毒;归经:入肝、胃经。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脚气、疝气、口腔溃疡、湿疹、黄水疮等。用法:以内服、外用,内服靠煎汤或者是入丸、散剂,外敷以研末或者煎水洗。禁忌:阴虚火旺者或里实热证。现代临床应用:主要治疗高血压病、消化不良、黄水疮、口腔溃疡等病症。
吴茱萸是一种中药材,在临床上经常被中医使用,其性味辛、温、苦,略有毒性,在临床上使用率高,适用范围广泛。
原因分析
功效和主治主要有:
理气燥湿
吴茱萸可以用来治疗气滞湿剩引起的脘腹胀痛,腹泻,不思饮食等病症。 【温中止痛】
吴茱萸属于比较温热的一种中药,是温热性质的药物,入脾胃经,能够治疗胃寒,胃痛,吐泻等病症。
注意事项
在服用时应注意:
毒性
吴茱萸含有一定的毒性,大量使用可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
适用人群
由于吴茱萸入脾胃经,属于温热性的药材,阴虚火旺的人不适合使用。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