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干细胞知识 > 正文

干细胞知识

干细胞及其应用前景(干细胞应用前景及优势)

max2023-02-10干细胞知识60

本文目录一览:

干细胞治疗,尚需突破“最后一公里”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肖建辉教授

生命起源于细胞,而干细胞是生命体不同类型细胞的起源细胞,素有“万能细胞”之称。生命体的组织器官均由干细胞生长、分化发育而来。生命的发生、发展过程均离不开干细胞,生命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干细胞参与,生命体的衰老死亡也与干细胞的衰老、枯竭有关。因此,干细胞是揭示生命本质与规律、探讨疾病发生机制及药物筛选的最好研究模型。

干细胞主要来源于胚胎、胎盘及其附属物和成体组织。干细胞按其分化潜能可分为全能干细胞 ﻪﻪ、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按其发育阶段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而成体干细胞可根据其组织来源分为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肠上皮干细胞、胎盘干细胞、脐带干细胞、羊膜干细胞等。另外还有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ﻪﻪ(iPS),即通过病毒载体将特定干细胞转录因子导入终末分化体细胞发生细胞重编程,或直接用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转变成iPS。

基于干细胞的自我国家禁止干细胞美容抗衰文件更新及定向分化的独有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具有传统医疗所不具备的疗效,可直接用于替代病损组织细胞,起到修复重建的作用,且无二次伤害和副作用。近十年来,注册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多达数千项,覆盖140余种疾病,治疗了数万例患者。2020年以来,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创新疗法。

在干细胞领域,我重生细胞王后在哪国自“十一五”起做了重要战略部署。一方面,为推动我新生儿脸上脱皮怎么护理国干细胞产业的发展,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首个试点专项,仅2016年至2018年期间拨款20亿人民币,使得我国干细胞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跨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近, 科技 部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 科技 创新有关部署,持续加大干细胞领域研发投入,2021年干细胞重点研发计划国拨经费达伍亿人民币。

另一方面,我国也积极从监管政策着手,制定出台了《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人源性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等相关政策,明确“干细胞临床研究有限放开”、“细胞制品按药品管理”等举措,为推动我国干细胞医疗及干细胞产业快速 健康 发展保驾护航。目前,我国的干细胞领域研发的综合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定向分化机制、干细胞与组织器官发育调控、干细胞抗衰老等领域取得许多领跑国际的标志性成果。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成体干细胞中重要的类群,具有归巢性、定向分化、免疫调节及组织修复再生能力强等优良的功能特性,并有低免疫原性、无致瘤性等安全特性。MSC规避了胚胎干细胞的强致瘤性和伦理问题,也不存在iPS的遗传风险和致瘤风险,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最有潜力的细胞资源。而且从全球主要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统计的数据看,MSC的确也是世界范围内临床应用研究的热点。

MSC来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和外胚层,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骨、软骨、肌肉、神经、肝、心肌等多种细胞类型。MSC主要分布在结蹄组织、器官基质及其附属物中,譬如骨髓、脂肪、肌肉、胎盘、脐带、羊膜等组织。

MSC的应用方式多样,既可直接用于细胞移植治疗,亦可作为靶细胞用于基因治疗,或用作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而且,还可取其细胞组分,如外泌体具有同等甚至更强的治疗效果。MSC治疗的疾病谱广,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病、肾病、肝病、骨病、自闭症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治疗方面有巨大临床应用价值。

2012年,世界上首个干细胞治疗药物prochymal获加拿大卫生部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这是一种来源骨髓的MSC,但其在三期临床时宣布失败。目前,全球上市的干细胞产品(大多数也是MSC产品)有十余种,但至今尚未见大规模临床应用的成功案例。

面对MSC临床试验结果的不稳定及不断累积的失败案例,提示MSC临床转化道阻且长,这最关键的环节究竟在哪里?

我们必须意识到MSC等干细胞不同于传统的化学药物,首先MSC等干细胞最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生命,受环境影响大,不可控因素多,均一性差,这将直接影响到MSC质量的稳定性、可控性。通常,为获取足够治疗数量的MSC,体外扩增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而体外扩增过程存在易老化、异质性和多样性等影响细胞质量、限制临床应用重要瓶颈问题,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前沿亟待突破的难点;其次,MSC等干细胞移植后的分布代谢、作用方式和途径有别于传统化学药物,归巢、存活、定植和更新能力直接影响到疗效。因此,细胞质量和治疗方案直接关系到MSC的疗效,其中细胞质量是困扰MSC临床转化的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的科学问题。

当前,围绕干细胞的细胞质量和治疗方案,国内外干细胞研究团队正在积极 探索 新方法新策略。我们团队以围产期人羊膜MSC为研究对象,构建干细胞衰老模型,从化学遗传学和免疫学视角,清除衰老细胞,甚至逆转衰老细胞,促进人羊膜MSC增殖能力,并调控维持乃至增进其自我更新、免疫调节、多向分化和迁移归巢等生物学特性,实现人羊膜MSC赋能的新途径。同时也创建了鸡尾法移植治疗糖尿病、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免疫性和退行性疾病模型的新策略。

总之,干细胞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有望惠及广大难治性疾病患者。但是,干细胞治疗技术真正成为医疗行业颠覆性新技术,尚需突破实验室到病房“最后一公里”。

分析生物技术干细胞市场前景?

我国干细胞产业主要分为干细胞存储、干细胞产品和干细胞临床治疗。干细胞存储是最成熟也最重要的产业化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已有金卫医疗、四川新生命、博雅、冠昊生物、开能环保等多家企业开展细胞存储业务。

干细胞产业在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干细胞可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干细胞医疗行业中来,未来干细胞医疗行业竞争将尤为激烈。

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与应用是生命科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领域的发展必将给生物医学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干细胞研究除了在细胞治疗、组织器官移植、基因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将在新基因发掘与基因功能分析、发育生物学模型、新药开发与药效、毒性评估等领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干细胞产业链的发展涉及干细胞存储、干细胞药物开发、干细胞治疗,未来三个方向的发展空间均巨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干细胞医疗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预计到2022年,我国干细胞相关市场规模将接近2865亿元。

干细胞医疗被各路资本追逐

尽管政策走向尚不明朗,但这并不妨碍干细胞行业成为各路资本的“宠儿”。据统计,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的上市股票中,干细胞概念股的市值超过300亿美元;在A股市场上,中源协和一枝独秀,但中航投资、津滨发展等个股也间接涉及干细胞概念;此外,以四川新生命为代表的干细胞公司则在谋求IPO。

全球干细胞产业近两年的潜在市场约800亿美元,到2020年前后可达4000亿美元。在数千亿美元蛋糕的诱惑下,业内公司早已开始攻城略地,在全国各地疯狂布点建库,抢占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干细胞产业链,包括提供干细胞采集和存储的上游企业以及提供干细胞分离、扩增等技术服务的下游企业。在干细胞储存行业,竞争已然白热化,甚至有些存储库之间还曾上演“谍战”大戏。

目前,干细胞储存竞争白热化,是资本追逐高毛利的必然结果。再生医学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大的方向,并且毛利率基本在70%以上,吸引资本布局也比较正常,激烈竞争有利于行业洗牌。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前景

 在我们看过的很多科幻电影里都有这样的情节:主角身体受到严重创伤,在先进的医疗技术帮助下,主角身体的创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痊愈,伤口也很快恢复如初。

在医学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美好遐想正在逐步照进现实,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一项可以改变人类 自身命运和未来的科学—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美国生物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吉尔伯特曾预言:“用不了50年,人类将能够培育出人体所有器官。”随着干细胞、组织工程等研究的不断深入,“再生医学”这门新型学科开始引领一场影响深远的医学革命。

生物科技的发展趋势如同一本被撕开的科幻小说,我们正生活在生物技术的现实与科幻差距日益缩小的世界里。

再生医学

人工骨骼、人工关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再生医学在医学领域的科研、转化与应用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造福患者。再生医学是21世纪人类新型健康保健的先导,将可能治疗目前不能治疗的疾病,比如说糖尿病,嵴髓损伤,心急梗死,肝衰,肾衰,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等导致的组织和器官的损坏都可能通过再生医学技术获得治愈。

未来,人类将可以通过干细胞培养出来移植所需的器官,而等待器官配型以及排斥反应等很可能致命的情况将不复存在;又或者,生物假肢将会被直接连接到神经系统上,从而提供与真实触感极其相似的感官。

而以上技术都离不开干细胞的支持,干细胞科学是目前世界生命科学中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之一,干细胞诱导分化与大规模制备等理论和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个体化医疗临床应用呈加速趋势;同时,干细胞技术与生物医用材料不断发展,有望实现受损组织或器官的永久康复。

干细胞

科学家们之所以看上了干细胞,是因其属于细胞中原始的、未(完全)分化的一类。干细胞既可以自我更新,也可以在适当条件下分化为特定的功能细胞,也就是说具有再生的“本领”。

基于对干细胞巨大价值的期望,干细胞研究政策境遇正在趋于宽松。禁令正在逐步取消。

干细胞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代表着未来医学发展的一大方向。自1969年多纳尔·托马斯完成第一例骨髓干细胞移植,此后数十年干细胞研究发展迅速。截至目前,虽然多数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干细胞治疗目前已在神经类、自身免疫疾病类、眼科类、心血管类等多个领域有较大的实质性突破。

与传统药物作用方式相比,干细胞作为载体的治疗药物,不仅可以避免消化道等其他身体系统的消耗,更可以按照病变程度,精简药量,减少化学药物对人体的损害,达到最佳效果。

尽管目前整个干细胞行业受到了国家较大力度的管控,但我们看到未来干细胞充满了无限可能。万变不离其宗,最后能够生存并得到大众认可的,一定是那些真正可靠的、有效的、安全的机构提供的干细胞技术。

在全民健康的大背景下,干细胞作为保健的市场前景怎么样?

干细胞产业获国家经费支持 产业化发展迎来利好

干细胞产业获国家经费支持 产业化发展引来利好

近日,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安排公示的通知》(下称《通知》),2018年度,“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拟立项项目共计30个,总经费5.85亿元,项目周期均为2018-2022年。

业内普遍观点认为,干细胞作为再生医学领域的重要技术,除国家经费支持外,近年来政策不断利好,市场潜力巨大,众多企业已开始抢滩布局。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干细胞医疗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干细胞产业收入已达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预测到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元左右。

不过,

相比2017年的43个项目及9.4亿元总经费,2018年度“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拟立项项目减少13个,总经费缩水37.77%。对此,6月5日,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项目就是这么安排的。

“项目是有周期的,上一轮该支持的都支持了。”对于资金缩水,一位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总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干细胞已经在向产业化转移,行业质量标准已发布,临床实验基地也批了一百多家,后面重要的是做产业化的事。”

近日,博雅控股集团(下称“博雅”)董事长许晓椿亦表示,2015年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支持干细胞行业发展,我国正处在干细胞研究向产业化的过渡阶段。“不过,我国干细胞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仍面临瓶颈,需要进一步突破。”

获国家经费

根据《通知》,上述获得中央财政经费支持的项目共30个,项目牵头承办单位既有医院,如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又有高校和研究所,如中山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单个项目经费支持在92万元到2981万元不等。

早在2014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对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管理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进行整合,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被列为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一。

2016-2017年,“干细胞及转化研究”已获得了两次中央财政经费支持。2016年,25个拟立项项目(包含青年科学家项目)获得了约4.88亿元的经费支持;2017年,43个拟立项项目则获得了9.4亿元的经费支持。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经费支持外,近年来,干细胞领域政策也不断利好。许晓椿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5年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支持干细胞行业的发展,频发支持政策。

如2017年5月10日,科技部印发了《“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提出要重点加强干细胞的应用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强化干细胞、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的交叉融合,引导我国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细胞治疗等新治疗手段的规范化临床应用。

同年6月,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卫计委等6部门联合发文表示,要开展胚胎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等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规模化培养等基础与临床研究。

而干细胞之所以能获得政策青睐,重要原因或在其广泛的医学价值。干细胞被认为是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外的另一种疾病治疗方法,有望引领再生医学革命。广证恒生研报表示,由于干细胞的复制、分化能力,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可用于美容、器官移植、生物修复和疾病治疗等领域。

在政策支持和潜在的医学应用价值下,干细胞产业被给予了较高的市场期待,多家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干细胞产业规模将达4000亿元,目前中国干细胞市场规模已超过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

抢滩布局

潜在的市场规模,引来了众多企业布局干细胞产业。

干细胞产业由上游的干细胞采集与存储、中游的干细胞制剂生产研究和下游的干细胞临床治疗与应用三部分组成。目前,上游的采集与储存则是我国干细胞产业较为成熟的领域。

“脐带血是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来源,造血干细胞的确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成熟的干细胞,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及部分免疫系统疾病有治疗作用。”许晓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中源协和亦在2017年年报中表示,国内干细胞行业的上游是最成熟的产业化项目,根据 Market Research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估计,目前全国整体干细胞存储率比例仍不足

1%,地区储存率也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参考发达国家,我国干细胞存储市场预计规模超过 300 亿元。

以为人熟知的脐带血存储为例,多家上市公司已有布局。如查阅南京新百2017年年报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这家曾主要从事百货业务的公司在2017年2月1日,以34.2亿元正式取得山东省齐鲁干细胞工程有限公司76%的股权,后者是一家以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存储为主营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此外,中源协和主营业务为细胞制备和存储服务、基因检测、体外诊断试剂的销售、美容抗衰老等。其2017年细胞检测制备及存储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16.98%,毛利率达到82.7%。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干细胞上游存储市场虽已发展成熟,但中下游产品的应用才是企业竞争的主要领域,相关企业在干细胞产业中下游也逐步布局。

中源协和在2017年年报中提到,干细胞存储占整个产业的份额从2010年的20.9%下降至2018年的15.2%,全球干细胞产业逐步向药物研发制造等下游应用市场倾斜。

“在产业下游的临床应用领域,博雅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进行的干细胞治疗早衰症的临床实验是全球首例通过胎盘干细胞逆转衰老的尝试;博雅的干细胞治疗已经在美国进入Ⅱ期、Ⅲ期临床,Ⅲ期临床的干细胞治疗是针对外周血管炎导致的下肢病变。”许晓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产业化待推进

许晓椿指出,从目前国内的临床发展现状来看,干细胞药物研发重复性大。干细胞在临床领域面临高投资、高风险但是低回报的风险。并且,近年来国家投入偏向于科研院所,而干细胞行业的发展需要的不仅是财政拨款,更加需要落地转化,要实现干细胞再生医学的持续发展,不在于科研机构和医院,而在于企业。

在上述研发总监看来,干细胞目前明确朝药物开发推进。“行业质量标准已发布,临床实验基地也批了一百多家,后面重要的是做产业化的事。”

“最近几年,我国干细胞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好兆头,国家频发支持政策,行业也逐步朝规范化方向发展,干细胞作为药物申报的标准也得到了明晰——我国干细胞药物获得临床批件不会太遥远。”许晓椿亦认为,干细胞产业化迎来了利好。

就在5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发布公告,截至2018年5月,继第一批7家机构的8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备案之后,又有10家机构的12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按照《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完成备案。

根据上述公告,备案项目包括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盲态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南京鼓楼医院)等12个临床研究项目。

此外,2017年12月,原食药监总局发布了《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对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分期设计以及试验数据方面做出了新指导原则,被市场认为有利于产品临床试验所需时间,加快上市步伐。

不过,许晓椿以上市产品为例,2009年至今,全球已经有十多款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但是国内尚未有干细胞药物获批上市。不过最近几年,国内通过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已经有一百多家,通过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20项左右,增长速度很快。

对此许晓椿指出,我国干细胞治疗研发水平不比国外差,但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面临瓶颈。“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可从技术层面以及政策层面来考虑。技术层面包括缺乏原创性科研成果、规模化标准化制备、质控要求高等,政策层面包括政策监管与产业化进程不能同步等。”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