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知识 > 正文

养生知识

醒脑开窍针刺法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石学敏治疗中风后遗症)

max2023-02-15养生知识63

本文目录一览:

石学敏教授针灸特技

石学敏教授针灸特技

一、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研究

1、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几个特点

对于中风病因病机,上至歧黄,下至明清,2000多年对中风病的认识胶着“风”之一字,我过继细胞免疫疗法们遵循中风发病的内因说,外风仅做为诱因,并认识到“证是上实,而上实由于下虚”,再结合对脑与神的更新认识,脑为神之所主,神的含义从广义去理解,从而提出“窍、闭神匿”为中风病总病机。窍闭乃脑窍闭塞,神之大府受罹,其病机在于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冲脑达巅,或挟痰、火、血、气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发中风。因而制定了干细胞外泌体注射到唇部“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法则。在选穴与配穴上的继承与发展。历代治疗中风多宗散风活络之法,明显受外风说及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影响,选穴时以阳经穴为主。而本法在取穴配方上,以取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改变了42岁女掉头发怎么回事过去的常规取穴,选用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极泉、尺泽、委中为副穴小配方,从主治功能上以醒神、调神、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兼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副穴以疏通经络为主,在针刺方向、深度、施术手法及其量要求上也有发展。由于针刺治疗的特殊性,同选穴配穴的进针方向、深度及施术手法的不同,其临床疗效也有差异,由于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其组方的操作严格规范,加之手法量学的相应指标,成为临床疗效提高的关键,并具有临床可重复性之特点。

2.醒脑开窍针刺法处方之内涵

人中做为醒脑开窍法之主穴,它是醒神急救之要穴。人中正居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督脉与足太阳经、冲、任脉及心肾经等在经络上有广泛联系,而其中尤以膀胱经更为密切。督不仅别络太阳,而且有一部分与太阳经并行,在膀胱经上有各脏腑精气输注之所,即脏腑背俞穴,体内各脏腑通过该经背部的脏腑俞而受督脉的支配,由此可知督脉几乎与所有脏腑经络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采用雀啄法以泻人中,可开窍启闭,醒元神、调脏腑。内关做为醒脑开窍法之主穴,在于它具有宁心调血安神之功效。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又通阴维,系八脉交会穴之一。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实际上指心脏功能对元神具有重要影响,与脑之关系密切而已,它主要通过心主血脉这一功能来实现的。而心肺功能的良莠,又直接影响代谢最旺盛的脑组织,脑本身几乎无能量贮备,它的氧耗以及能量供给,完全依赖血液循环的补充。相反脑功能的栓塞又影响心肺功能,故二者之间在生理上相互维系,在病理上互为影响。实践证明在治疗中风病的同时,改善患者全身功能,对本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而内关在改善心肺功能上有其明显效果。内关穴正是在调整心脏功能的同时,起着增加脑血氧供求需要,内关与人中并用,达醒脑、宁心、调血安神的目的。三阴交做为醒脑开窍法之主穴,在于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盖中风病常与该三脏之阴阳失调有关,故针补三阴交会之所,对肝、脾、肾三脏均有调整作用。三脏功能得调,脑髓生化有源。副穴极泉、尺泽、委中等司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从立法、外方、治则相互吻合,人中为君,内关、三阴交为臣,极泉、尺泽、委中等为佐使,体现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原则。所以调元神,使之明达;顺阴阳,使之平衡;理气血;使之冲和;通经脉、窍道使之通,虚实有别,而顾之。

3.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临床及现代研究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迄今20余年,从临床实践到基础实验,注重多层次、多方位、的验证,已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治疗中风病的针刺方法。本法运用于中风急性期(出血或梗塞)、中风恢复期及中风后遗症等各个不同病理阶段,其疗程短,疗效高深受广大患者及其家属的赞许。为进一点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高凝、高粘、高聚三高不良病理状态。可调整机体脂肪代谢,对实验性体外血检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脑组织血流。

二、疑难危重病临证精粹

1、中风后的吞咽障碍,言语障碍及情志障碍,系现代医学假性延髓麻痹之主证。它包涵了中医症状学的多种病证,是中风病病理多元化的反映,其病机复杂多变。石学敏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关键在于“关窍闭阻,神气失导”,证为虚或本虚标实之候从病名归类上近似“中风”、“瘩痱”、“类噎膈”范畴。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多无良策,仅以鼻饲或输液维持患者营养之需,病人痛苦不堪,常因并发症以致死亡。石教授制定了以“调神导气,滋补三阴,通关利窍”为主的针刺法则,取风池、翳风/完骨、三阴交、内关、人中等穴治疗本病取得良好效果。

2.面肌痉挛以脸肌,眼轮匝肌和面颊肌的不自主、不规则抽搐为其特点,祖国医学称“筋惕肉”,本病虽非危证,但其面部肌肉抽动不休,令人焦躁,坐卧不宁,夜不得寐,治疗颇为棘手,中西药物虽可暂缓其势,仅为权宜之计。石学敏教授认为本病为气血虚弱,血不荣筋所致,或肝血暗耗,伤精败血枯燥而成,或风寒风热内闭,化燥生风举发。故立“活血通络、息风止痉”之法。根据惕动部位任选太阳、颊车、颧醪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3~5点,闪火拔罐,置5~10分钟,令出血5~10毫升为宜。配头维、上星、四神聪诸穴,均予捻转补法,可达除瘀血、通经络、祛邪气、止惕动之功。虽然认证多虚,仍利其小络之血脉,如是不会导致“虚虚”之变,正是瘀血不除,新血勿生,此乃吐故纳新之举,配穴取其宁心安神之效。

3.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疑难病症。病程较长,多见于年青人,女性易罹,病因目前尚未清楚,可能与风、结核有关。患者常因发现一侧或双侧桡动脉搏动减少或消失而就、医,故名无脉症。石学敏教授根据本病的特点,结合对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的潜心钻研,认为本病属于手太阴肺经及手少阴心经是动病臂厥证(上肢无脉),及足阳明胃经是动病骭厥证(下肢无脉),多因风寒湿邪侵犯经脉,致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其经脉循行部位失其气血的温煦濡养,导致肢痛厥冷无力,寸口、趺阳脉微欲绝。久之,可累及脏腑七窍,出现心悸、气短、目眩、头眩等证。治疗上以“益气行血,通闭复脉为之大法,取主穴人迎,上肢无脉配太渊,心经、肺经排刺;下肢无脉配气冲,脾经、胃经排刺;人迎为足阳明经脉气所发之处,为阳明少阳之会。阳明经多气多血,针之调气血,通络脉,诸穴协调,疏通经脉气血,气行血亦行,气血畅行,经脉通利,则阳气外达,邪以外泄,脉复厥除。近十余年收治无脉症患者近60余例,疗效甚佳

4.中枢性呼吸衰竭,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病情危笃,九死一生。现代医学常予脱水剂呼吸兴奋剂治之。或气管切开,辅以自动呼吸机抢救等措施,尚不能完全有效地提高成活率。石学敏教授多次强调针灸是急救医学中的重要抢救手段之一。中枢性呼衰证见神昏、脉微、呼吸微弱欲绝,良久一息,属祖国医学真气将绝,气脱亡阳之候。病人处在濒死期,危在倾刻,在中西药物抢救无效的情况下,采用针刺治疗当属果敢,补气固脱,力

挽狂澜。石学敏教授于1986年对1例中枢性呼衰患者取人中,用雀啄泻法,气舍、足三里穴予持续捻转提插,补法4分钟,开始呼吸频率由浅慢,仅4次/分,历经1小时,呼吸增至16次/分,呼吸节律规则,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每隔10分钟实施手法一次,病人转危为安。人中取其醒神开窍,气舍、足三里皆为属阳明多气多血之经脉,针之可鼓舞气血,敛阳固本,气舍又为气之住舍;与气冲相应,是肺张气充之标介,足三里统理全身上、中、下三部,主治亡阳虚脱,据此,针刺在急症中的应用可见一斑。(张存古整理)。

石学敏的5位弟子是谁

石学敏的5位弟子是裴建主任医师、傅勤慧主任医师、朱原医师、徐佳医师、陈超医师。石学敏是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潜心研究了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的针灸治疗,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法”精讲

石学敏院士的学术思想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一、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

组成: 内关、人中、三阴交 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 为辅穴以疏通经络。

临床中如果中风后同时具有面瘫,可以加合谷、三间、太阳、颧缪穴,平衡针灸面瘫穴等穴,“医者意也”很多时候都没有固定的方法,病情在变,症状千差万别,这就需要医者思考,钻研,因寻守旧怎么能有常足的进步。正如《伤寒论》所言:“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知之”

配 风池、完骨、百会 以补益脑髓; 金津、玉液 或咽后壁放血及 上廉泉 改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 合谷 ;足内翻取 丘墟透照海 。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中风的治疗时间比较长,不可能一下子就治好,这是治疗时间是需要的,好转快的话也需要十几天的时间,一般都需要一个月左右。)

主穴

(1) 内关 (手厥阴心包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养心安神、通调气血之功。是治疗内脏疾病之常用穴,特别是治疗心、神志疾患、消化道疾患的首选穴位。

可加印堂,神庭,神门加强养心醒神的作用。

操作:直刺0.5-1寸,用泻法1分左右(提插、捻转都可以),使针感向指尖或者向手臂上方传导(此处可用神龙摆尾法来引导气的传导,此法我也发布了,非常简单,可以学习一下)。作用:醒心神,开心窍。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神昏谵语,心神不宁等症状。

(2) 人中 (督脉):为督脉、手足阴阳之交会穴.督脉入脑,开窍启闭,可健脑安神。为治疗精神、神志疾患的首选穴位。研究表明,脑出血时针刺人中穴可以减少出血量,具有实验数据,具体可查看《中国针灸》杂志,具体我也忘了第多气期。

人中 :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作用:醒脑窍,通脑络。用于治疗精神意识思维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症状,这是我们最为常见的,在课本中也是常见。

精神意识四维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的,用此法效果不理想的,可加脑针来加强疗效,语言区、舞蹈震颤区。

(3) 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滋阴作用显著,可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可治疗足三阴经的病症。

此处可加入悬钟穴,也是笔者临床中经常用到的,悬钟为骨会,八脉交汇穴之一,用补法补阳。

三阴交:直刺1-1.5寸,采用补法(普通补法即可,也可用烧山火法补助阳气),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此法对下肢的肌力的低下,微软无力效果显著。

辅助穴位:

极泉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西医上认为是臂丛神经经过处)。对于上肢瘫软无力,肌力低下者效果显著。这也是我们经常用到地方法之一,课本都有记录。

如果不是上肢无力,是肘部以下的无力,麻木,感觉减退,可以加小海穴,针尖向上刺,泻法,来辅助治疗。

尺泽

尺泽:屈肘,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治疗上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3)委中

委中:助手抬起患侧腿部,伸直,直刺1-1.2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治疗下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如下肢无力,微软,可加环跳穴,承府穴深刺,用泻法,对于治疗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很不错,临床中也经常用到,甚至比委中多,这是我的一点浅薄见解。

配穴

(1)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针向结喉,进针2.0寸左右,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此进针深度较大,非专业人员切勿尝试),补益脑髓,改善脑缺血缺氧。

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临床中也常用舌下三针来改善吞咽功能障碍,廉泉穴及各旁开一寸处,可以配合上述穴位治疗,效果会更好。

(2)手指握固加合谷:

合谷: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改善中风后手指握固症状。

临床中也常用三间穴透劳宫穴、或者三间与合谷连线的中点,透刺劳宫,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3)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金津、玉液及咽后壁放血:用毫针散刺,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障碍。

(4)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丘墟透照海: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改中风后善足内翻症状。

也可以用邱虚透商丘来治疗,如果足踝关节疼痛,可以配合董氏奇穴小节穴来治疗,能极大的减轻疼痛。

笔者在临床使用中的心得体会和一些自己的浅薄见解,可以加入脑针来配合治疗,脑针在治疗中风及精神治疗上都有非常不错的效果,效果会比单纯的使用“醒脑开窍法”好的多。

石学敏和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学术思想

石 学 敏

石学敏,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在40余年的中医针灸学医疗、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建树颇多,为中医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治学严谨,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他曾荣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的“针灸学专家”、获天津市“七五”、“八五”、“九五”立功奖章及各种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9项,曾获何梁何利奖、求是科技成就奖及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等多项殊荣,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天津市政协常委等多项学术和社会要职,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医针灸学家。

(一)倡导辨证辨病相结合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很多疾病在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近年来现代医学也提出“个体化医疗”的观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但是,单纯的“辨证施治”也存在其临床中的缺陷,临床重复性差,不利于总结,不利于传授,非常不利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

中医证与症的不同。中医的证是指证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中医的症是指症状。因此,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施治”应该理解为辩病与辨症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石学敏院土根据此认识观点将“中风”、“音痱”、“面瘫”、“痴呆”、“郁证”、“胸痹”、“心悸”、“哮喘”、“痹证”、“痿证”、“胃脘痛”、“胁肋痛”、“腹胀”、“癃闭”、“淋证”、“不孕、不育”、“无脉证”等数十个中医病证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共同的临床症状,总结出疾病的基本病机,制定出规范性治疗主法,使同一病证中的不同证型,探讨出基本治疗原则及规范操作,结合辨证施治,加减用穴,临床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并为现代医学中的部分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针灸治疗开辟了一条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案。

(二)以“脑府”立论,创“调神”之法

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神”,仅指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等;广义之“神”,则泛指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同时,广义之“神”,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因此,石学敏院士认为,祖国医学中的广义之“神”,应该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全部中枢神经系统。人体思维、意识、精神状态、认知能力、运动、感觉、语言、内脏功能等一切生命活动均为“神”所主。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志,但是,诸多医家已经认识到“脑府”与“神”的关系。明代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元者,起始也。所以,石学敏院士认为,中医脏腑是系统功能的归纳,虽然,理论上论述为心主神志,但是脑为神始。因此,调神腧穴除心经、心包经之外大多在脑府周围。临床与基础研究也证实,上星、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等头部腧穴确实对大脑功能或脑组织供血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通过对中医理论中“神”与“脑府”的认识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扩展了“调神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比如:对于中风、音痱、郁证、痴呆、严重痛证、抽蓄、癃闭等证的“调神法”治疗收效甚佳。

 (三)创立“醒脑开窍”针法,建立“石氏中风单元”

中风病是世界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早在70年代末,石学敏院士就开始潜心研究中风病的中医病机规律和针刺治疗方法。他勇于探索,敢于对传统的中风病机观点提出置疑,在大量地临床实践中,提出了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肝风挟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创新性认识,从而使中风的病机理论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这一新理论的指导下,他提出了“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的新治则,从而确立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的治疗体系,并在针刺手法上制定了明确的量学规范,改以往以取阳经穴为主,针刺缺乏明确量学规范的传统选穴原则及针刺方法,创立了“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他先后从脑血流、血液流变性、血脂代谢、脑电生理、脑组织化学、自由基损伤、脑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脑神经递质代谢、脑血管功能、形态及脑代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以至基因水平开展了深入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该针法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机制。由他主持完成的该项研究于9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系针灸应用研究所获得的最高奖项,9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

在治疗中风的实践中,他不断地总结和完善,逐渐建立起了以“醒脑开窍”针法为核心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该单元疗法的特点在于,贯彻个体化治疗方案,科学合理的将中药、针灸、西药、康复、心理、膳食等各种疗法有机地结合,充分整合各种疗法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使中风的治疗形成了一个以“醒脑开窍针法”为特色的程序化的科学的综合治疗体系,本成果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推广项目。

 (四)确立‘手法量学”新概念,开辟研究新领域

历代针刺手法在刺激量的计量方面概念模糊,缺乏规范量化操作。他在针刺治疗中风病的量化手法研究基础上总结了9种疾病的针刺量学规律,并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率先提出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首次确立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和内涵,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此外,他对最常用的捻转补泻手法,根据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补泻定义及规范操作,更新了“大拇指向前捻转为补,向后捻转为泻”的传统定义及操作。他主持完成的“针刺手法量学研究”成果获1986年度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五)重经筋发病、创经筋刺法

“经筋发病”在临床上往往不被重视,临床多强调经络、脏腑发病。而临床很多疾病均可以隶属于“经筋发病”之内。比如:周围性面瘫、面肌痉挛、软组织损伤、肌肉萎缩、肌肉瘫痪等,这些疾病以经络脏腑辨证治疗,疗程长、疗效差。石学敏院士根据“燔针劫刺”的经筋病治疗理论,广泛应用围刺、透刺、排刺、阻力针法等刺法,临床疗效卓著,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

(六)擅刺络疗法、发刺络新旨

“刺络法”是针灸学古老治法之一,石学敏院士对刺络法的真谛充分领会,并挖掘创新,广泛应用于临床。石学敏教授认为:刺络法的功效在于化瘀、逐邪、活血、通络。因此,应用中务求“血出邪尽,血气复行”。所以,刺络法控制出血量是治疗的关键。为此,设计了刺络后加用玻璃火罐,以负压取血,控制血量的方法,取名为“刺络拔罐法”。该方法应用于临床诸多疾病,量学概念明确,操作简便,屡试屡验,部分病种可以收到奏效。比如:支气管哮喘刺络后即可哮喘平息;严重疼痛刺络后可立即止痛;三叉神经痛、周围性面瘫、带状疱疹、痤疮、乳痈、体表炎症、深部静脉炎等均有非常理想的疗效。

 (七)治疗痴呆、创立新法

90年代初他开展了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研究,创立了“调神益智,平肝通络”针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经采用国际公认的DSM-Ⅳ诊断标准对12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其近期改善率为73.44%,恶化率为16.40%,无变化率为10.16%,明显优于常规中西药物疗法对照组(都可喜+灯盏花素片),随访一年针刺疗效稳定率达72.9%。1993年以来他应用在国内首次引进的日本京都大学自然快速老化小鼠SAMp/8品系(以脑老化痴呆为主要特征),开展了一系列针刺作用机制研究。从行为学、自由基损伤、脑细胞过度凋亡以及脑细胞活性基因转录及调控水平揭示了针刺的主要作用机制。他主持完成的两项阶段性成果分别获1995及1997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针刺对老化痴呆模型鼠SAMp/8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于95年通过天津市科委成果鉴定,包括日本老年病学家、老化鼠发现者、京都大学笹川昌则教授在内的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脑细胞活性基因转录及调控水平与脑老化关系研究,把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研究提高到基因水平。

(八)诠释古代医籍,归纳腧穴功效

古代医籍由于古汉语的理解给后世医家遗留诸多的争议,近百年来,对古医籍研究的学者颇多,研究重点多放在文理的争议之中。石学敏院士对古医籍的研究则与众不同,强调重视医理,而不拘泥于文理。将古医籍中有争议的论点、词句、条款拿到临床中验证,分析其临床中真正的含义。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即归纳、整理了《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深入的临床研究,总结出:“是动病”多为实证、急性病;所生病多为里证、虚证的观点。探讨了十二经病候中“瞀”、“臂厥”、“骨厥”、“踝厥”、“阳厥”、“喘喝”等证候的概念。并逐一将十二经证候在临床中印证,归纳出每一证候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操作规范。在针灸治疗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为我们从临床实践中诠释古典医籍树立了典范。

历代文献对腧穴主治只罗列病症而缺乏对穴位功效的概括。他根据历代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首次对14经脉的361个穴位的功效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理论体系。在腧穴研究的基础上对多种疑难病、危急重症的临床进行深入探讨,在假性延髓麻痹、病窦综合征、中枢性呼衰等疾病的针刺治疗及研究方面亦取得多项成果,曾获3项部市级科技奖。

(九)防治并重,开发专药、保健品

石学敏院士不仅在针灸学上颇有建树,也具有深厚的中医中药学功底,四十余年来他也潜心研究中医药,发展专病、专药。早在70年代他就开发出针洗1号(外用洗剂),对于软组织损伤、关节疼痛等病变具有非常好的疗效。针对中风病他先后研制出脑血栓丸、中风丸、软瘫丸、硬瘫丸、醒脑治瘫胶囊、化瘀通脉汤剂及注射液以及扶正口服液;益肾养肝口服液等十几种中药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收到非常理想的疗效。2001年他主持研制的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丹芪偏瘫胶囊”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应用中医药保健是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中医学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体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近年来他在中医药保健品的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0年代未,他根据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五行学说,即五脏五行的归属,五脏生理病理的特点,将有利于五脏保健的名贵中药萃取提纯,分别喷洒于各类中国名茶的叶面之上,制成袋装药茶,形成保健饮品“五行茶”,由于其采用独特的配方和先进的制作工艺,该产品在国外极受欢迎。他先后又研制了健脑带、益肾带等保健产品。

(十)创建基地、发展学科

石学敏院土主持创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临床科研医疗基地。70年代初他就致力于针灸临床科研基地建设,他提出“建立基地、培养队伍、多出成果”的学科发展方针,走出了一条以针灸科研带动医疗从而取得学术水平、学科队伍及社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发展之路。他率领的针灸学科共取得科研成果37项,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22项。目前针灸学科以有针灸专业人员138名,病床达600张,已成为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教委的重点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并在全国各省市开辟了28个“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为我国针灸学科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十一)探索针灸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他摸索出一套适合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的模式,既强调理论学习,更强调临床实际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完善适应针灸当代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和外语能力培养,取得3项教学及软科学成果,获1993年国家教委及1997年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他作为天津第一位中医博导,已培养博士近30多名,均已成为学科带头人及技术骨干。

(十二)开展国际交流,推动针灸走向世界

他曾先后45次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访问,代表我院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11所大学及医院建立了长期科研、医疗合作关系。“石学敏针刺手法”系列教学录像带已译成英、日、德、法四种语言,发行到12个国家及地区。他作为大会主席,在我院主办了七届中国天津国际针灸临床学术会议,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