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健康养生

四逆散为什么阳虚禁用(四逆散治百病100则)

max2023-02-16健康养生103

本文目录一览:

2020-10-10

真武汤证

一、  条文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二、方剂组成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三、主证

1. 脉沉: 没什么特征的脉,或者比较弱比较细比较微比较紧或者比较浮大。

2.全身沉重的身体痛。对比:(1)附子汤:背恶寒,身体痛;(2)当归四逆:四肢寒,身体不动不痛,一动就痛;(3)桂枝新加汤:有明确痛点,运动后的那种肌肉酸痛

3. 小便不利: 发汗之后的发烧,感觉到排尿变得比较困难了,小便变得颜色有点白茫茫了。

4.四肢冷,沉重疼痛,腹中痛。对比:(1)真武汤:铅笔芯的肚子,即肚脐上面跟下面最中间一条,有一条筋硬梆梆的,好像肚子有一条铅笔芯埋在里面的感觉。(2)肾气丸:小腹特别的僵硬,就是抗衰的护肤品真的可以延缓衰老么少腹不仁。

5. 心下悸、头眩,身体水代谢不好。就是面部护理加盟店排行水气太多胃有点胀,心跳的时候会顶到,所以心下会悸。

6. 振振欲擗的:(1)见床就想扑过去;(2)小脑平衡失调,没有原因的容易摔跤;(3)平时不喜欢抖腿的人,变得爱抖腿。

7. 对自己的身体的敏感度严重的下滑,真武汤证的发烧就是自己的感觉很钝,不知道自己在发烧。

四、现代临床应用

1. 老年性的水毒肿,高血压真武汤证通常腿上胀水毒肿;

2.慢性肝硬化产生的腹水,用真武汤相当有效

3.减肥,治疗水肥,即水毒肥胖。减肥效果有的人比较快,也有的人几个月才见效果的;

4.真武汤如果吃了上火,肛门热痛,用当归赤豆散来退火;

5. 摄护腺肿大,真武汤也有效。

6、白内障肾气丸比较有效,真武汤在青光眼那边比较有效。

7、脑膜炎的病人发高烧整个人昏厥。

8、帕金森症。

9、真武汤可以扭转各种人类的退化,能够让人恢复年轻。

10、眼睛瞎掉,耳朵聋掉。

真武汤

【组成】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真武名汤镇水寒,扶阳法中有心传,附术苓芍生姜共,肉惕心悸小便难。

【功用】温阳利水,散寒止痛。

【主治】少阴病,阳虚水饮不化证。

【方解】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阳、祛寒邪,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导水下行,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里,与附子同用,能入阴破结,敛阴和阳。合为温阳利水,散寒止痛之剂。

【方证要点】

1.阳虚水泛证:以心下悸,头眩,身动,下肢浮肿或痛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素来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觉困倦感;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头面、肢体浮肿;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沉或微细无力。胡希恕先生曾对此有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2.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肺心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胃肠衰弱、慢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等属于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者。

3.体质要求:精神萎靡,畏寒肢冷,或浮肿,或腹泻,或小便不利,或心悸震颤,或头晕欲倒等。舌胖大苔滑有齿痕,脉沉无力。大多患有大病重症,重要脏器功能常有损害。

【类似方证鉴别】

1.真武汤与附子汤:真武汤与附子汤相比,药物只差一味。真武汤以附子与茯苓配伍,附子温阳,茯苓利水,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诸症。附子汤倍附子、白术,加人参,去生姜,虽仍以附子为君,但以白术为臣,两者配伍,附子温经助阳,白术燥湿健脾,组成祛寒湿之剂,主治寒湿所致的痹证。

2.真武汤与小青龙汤: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皆寒虚之病也;而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内外皆寒实之病也。

3.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治疗的是附子证伴水饮者,故眩晕、心悸的同时有恶寒、精神萎靡、脉沉微弱、腹满腹痛、四肢沉重疼痛等;而苓桂术甘汤治桂枝证伴水饮者,故眩晕、心悸的同时有气上冲胸、心下逆满等,且常因精神刺激诱发。

4.真武汤与五苓散:真武汤主治的是少阴水脏阳衰,气化无力而水邪泛滥,主症是眩晕甚至身体站立不稳,心悸,气短,身体困重,四肢沉重疼痛,膝盖以下清冷等;而五苓散主治的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等。真武汤主要解决水代谢的原动力(肾阳温化)的问题(水泵);而五苓散主要解决水液代谢的通路问题,如堵塞、分配不均等(水路)。

【原文】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插图]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2.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四逆汤

【组成】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歌】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将将有专长,少阴阳虚肢不暖,吐利烦躁欲寐方。

【功用】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虚寒证。

【方解】方名四逆者,主治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也。君以炙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臣以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

【方证要点】

1.少阴虚寒证:以身热恶寒,手足冷,体痛,下利,腹部拘急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四肢厥逆,身体疼痛,恶寒汗出,下利清谷,呕吐,唇指发绀,口鼻气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白滑,脉沉微迟弱。

2.常用于伤寒阴证、五脏中寒、前列腺炎、哮喘、感冒、便秘、下利、吐泻病、急性食物中毒、呃逆、心脏衰弱、急性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中毒性休克、急性胃肠炎等属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者。

3.体质要求:形体偏胖,面色多晦暗、苍白或暗黄,精神萎靡,面带倦容,目睛无神或眼泡易浮肿,唇色暗淡干枯,舌质淡胖而暗,多有齿痕,舌苔白(或黑)润或白滑;肌肉松软,按之无力,皮肤多干燥,晨起面多浮肿。平时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以下半身冷为著,易疲倦,好静恶动,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饮,或喜热饮等。

【类似方证鉴别】

1.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都可治疗下利、厥寒、脉细欲绝者。四逆汤证无汗或全身大汗,脉沉微而迟;当归四逆汤证是其额间必微汗濈濈,脉虽细而浮数。

2.四逆汤与茯苓四逆汤:都可以治疗四肢厥冷。四逆汤证重在阳虚,无水饮内停,故而无心烦及小便不利;而茯苓四逆汤证为阳虚水饮内停,故有心烦、小便不利。

3.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是在四逆汤证的基础上,并见脉微欲绝、面赤咽痛等阴盛格阳之症,比四逆汤证更加严重,有亡阳之虞。

4.四逆汤与四逆散:都可治手足逆冷。四逆汤证是阳虚使阳气不达四肢,故而有畏寒、怕冷等阳虚症;而四逆散证是肝气不舒,阳气被郁而不能达于四肢,故而有胸胁胀满、叹息等肝气郁结症。

【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92)

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225)

5.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

6.少阴病……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7.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

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54)

9.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10.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377)

11.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388)

12.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389)

猪苓汤

【组成】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方歌】猪苓汤治少阴虚,热与水蓄烦呕居,小便不利口又渴,泽胶猪茯及滑石。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渗湿。

【主治】邪热伤阴,水热互结证。

【方解】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阿胶滋润养阴,滑石能清热、渗湿利窍,能荡涤六腑而无克伐之弊。合起来清热泻火而不伤阳,利水渗湿而不伤阴。

【方证要点】

1.阴虚湿热证:以小便不利,或淋痛尿血而渴欲饮水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心烦不得眠,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舌红苔滑,脉浮或浮数。

2.常用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脏结核、肾结石、膀胱结石、膀胱炎、尿道炎、淋疾、尿意频数、排尿痛、子宫出血、肠出血、咯血、血尿、小便不利、肠炎、直肠溃疡、下利、浮肿、痉挛、癫痫、失眠等属于热盛伤阴,水热互结于下焦者。

【类似方证鉴别】

1.猪苓汤与五苓散:都可以治疗小便不利、渴欲饮水。猪苓汤证属阴虚而水湿内停,必有尿频、尿涩痛、尿短赤之症;而五苓散证病兼表里,水湿较盛,以上冲、汗出、眩晕为特点。

2.猪苓汤与白虎加人参汤:都可以治疗发热,口渴思饮,小便不利。猪苓汤证属阴虚而水湿内停,必有尿频、尿涩痛、尿短赤之症;而白虎加人参汤证为热盛津伤,呈大热、大汗、脉象洪大,绝无水饮停蓄证象。

3.猪苓汤与黄连阿胶汤:都可以治疗心烦不得眠。猪苓汤证属阴虚而水湿内停,必有尿频、尿涩痛、尿短赤之症;而黄连阿胶汤证为心肾不交,阴虚程度较甚,绝无水饮之症。

【原文】

1.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2.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

3.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功用】温阳解表。

【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

【方解】本方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散寒之补散兼施剂。仲圣用于治疗发热而又脉沉的感寒证,以附子扶阳,细辛通阳,麻黄解表。少阴病为阳气虚寒证,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反发热,是兼有表证,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

【方证要点】

1.太阳少阴两感证:以恶寒无汗,头痛连脑,咳嗽重,脉沉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手足冷,时欲寐,恶寒甚,胸满,喘咳,咳痰,头疼身痛,脉沉或沉细。

2.常用于虚人或老人之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三叉神经痛、上颚窦炎、风冷头痛、头冷、足冷、寒痰等属于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太阳少阴两感者。

3.体质要求:体格健壮,但有严重恶寒感和极度疲劳感。面色黄暗,萎靡困倦,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恶寒,特别是背部怕冷。或头痛,或咽痛,或暴哑,或腰痛,或牙痛,或咳喘,口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水滑或白厚,脉沉迟。

【类似方证鉴别】

1.麻黄细辛附子汤与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麻黄细辛附子汤证表实里虚,故而无汗;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俱虚,故而自汗。

2.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附子汤:都可以治疗身痛、恶寒、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发热而绝无水湿之症。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麻黄细辛附子汤

【组成】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功用】温阳解表。

【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

【方解】本方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散寒之补散兼施剂。仲圣用于治疗发热而又脉沉的感寒证,以附子扶阳,细辛通阳,麻黄解表。少阴病为阳气虚寒证,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反发热,是兼有表证,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

【方证要点】

1.太阳少阴两感证:以恶寒无汗,头痛连脑,咳嗽重,脉沉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手足冷,时欲寐,恶寒甚,胸满,喘咳,咳痰,头疼身痛,脉沉或沉细。

2.常用于虚人或老人之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三叉神经痛、上颚窦炎、风冷头痛、头冷、足冷、寒痰等属于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太阳少阴两感者。

3.体质要求:体格健壮,但有严重恶寒感和极度疲劳感。面色黄暗,萎靡困倦,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恶寒,特别是背部怕冷。或头痛,或咽痛,或暴哑,或腰痛,或牙痛,或咳喘,口不渴,痰液清稀。舌淡,苔水滑或白厚,脉沉迟。

【类似方证鉴别】

1.麻黄细辛附子汤与桂枝加附子汤:同为太阳少阴同病治方。麻黄细辛附子汤证表实里虚,故而无汗;而桂枝加附子汤证表里俱虚,故而自汗。

2.麻黄细辛附子汤与附子汤:都可以治疗身痛、恶寒、脉沉。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发热而绝无水湿之症。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黄连阿胶汤

【组成】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一云三挺

【方歌】黄连阿胶治少阴,烦躁不寐脉数频,舌尖如梅是的候,芩连芍胶黄搅匀。

【功用】育阴清热,滋阴降火。

【主治】少阴病,阴虚火旺证。

【方解】少阴病以但欲寐为提纲,今心中烦不得卧,是但欲寐之病情一变而为心中烦,说明水阴之气不能上交于心火。心烦而不得卧,说明心火之气不能下交于水阴,此是少阴热化之证。方中黄连、黄芩清心火,芍药、阿胶、鸡子黄滋脾肾之阴,使心肾得交,水火既济,则心中烦、不得卧自愈。

【方证要点】

1.阴虚火旺证:以胸热、烦悸、不得眠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久痢,腹痛下脓血,心中烦,不得眠,身热有汗,心中烦躁,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四肢酸疼,手足心热,平时畏热喜凉,舌红苔少,脉细数。

2.常用于肺炎、伤寒、麻疹、猩红热、丹毒、脑出血、脑膜炎、癔病、高血压病、精神分裂症、狂躁、吐血、咯血、眼出血、痔出血、血尿、结肠炎、直肠溃疡、小便淋沥、皮肤瘙痒、干癣、皮炎、神经官能症、失眠等属于少阴阴虚火旺者。

3.体质要求:患者形体中等,皮肤白,烦躁身热,失眠多梦,皮肤粗糙伴有脱屑,易出血、质地黏稠,多见皮下紫癜、鼻衄、便血、崩漏等,易口腔溃疡,易关节疼痛。舌质多深红如火呈草莓样,或伴有舌体的糜烂、破溃、裂纹,舌面干而少津,或呈镜面舌或花剥苔,唇红,咽红,脉多细数。

【类似方证鉴别】

1.黄连阿胶汤与栀子豉汤:都可以治疗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证为邪热结于胸膈,心中懊[插图],或胸中窒,或心中结痛,脉滑数有力等热象较为明显。虽言虚烦,临床并无虚弱之状。

2.黄连阿胶汤与酸枣仁汤:都可以治疗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证属虚劳,应有头目昏痛,口干舌燥,五心烦热,不耐烦劳等症状。

3.黄连阿胶汤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都可以治疗心烦不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为肝郁化火生痰,上扰心神,多兼胸满惊悸,脉象沉弦,或脉上鱼际。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3)

附子汤

【组成】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方歌】附子汤治背恶寒,脉沉口和阳气残,参附苓术芍药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功用】温经扶阳,除湿止痛。

【主治】少阴病,阳虚身痛证。

【方解】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术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诸药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

【方证要点】

1.阳虚身痛证:以两寒两痛(一个是手足寒,一个是背恶寒;一个是身体痛,一是骨节痛)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胃虚寒饮,骨节痛,下肢拘急痛而脉沉,身体骨节疼痛,无热恶寒,手足逆冷,口中和,可见心下痞,动悸,浮肿,小便不利,脉沉。

2.常用于感冒、流感、神经痛、风湿病、关节炎、湿疹、荨麻疹、皮炎、下腹冷痛、腹膜炎、肾病、浮肿、腹水、口腔炎、腰冷痛、脑出血、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知觉麻痹、脊柱弯曲、两腿痉挛、吞咽困难、冬季遇冷则手瘙痒、妊娠腹痛等属于阳虚阴盛,水寒浸渍筋脉骨节之间者。

3.临床扩展运用

(1)背恶寒。此方治疗冠心病等属胸阳不振、阴寒内盛所致的“背恶寒”常可获效。临床中,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者加黄芪,重用参附;夹痰者重用茯苓,加薤白、半夏。

(2)脉沉,手足寒。本方加减治疗外周血管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雷诺现象),冻疮见手足寒和脉沉之症者。在治疗雷诺现象时加水蛭、蜈蚣、全蝎等;栓塞性病变加水蛭、桃仁、红花等;年老体弱者酌加当归、黄芪;肢寒甚者加细辛、桂枝。

(3)骨节痛。此方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骨节疼痛,属阳虚寒胜者。上肢重加桂枝;湿重者加苡仁,重用白术30~60g;寒盛者重用炮附子30~45g。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加黄芪、乳香、没药等益气化瘀之品。

(4)腹痛。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周连三先生生前常以本方加减治疗妇人胎胀腹痛,尝谓:“此方为温阳峻剂,附子又为有毒之品,妊娠三四月时要慎用。仲景在妊娠六七月时用附子是因为胎元已成,此时用附子则无坠胎之弊,何况胞宫虚寒,失于温煦,有是证则用是药,有故无殒也。其辨证需严格掌握,主要有腹痛发冷,入夜痛甚,喜按喜暖,小便清长,恶寒身倦,胎胀脉弦,舌淡苔白多津等症,方可以本方加减施治。附子乃扶阳止痛之佳品也。”

【类似方证鉴别】

1.附子汤与真武汤:附子汤与真武汤相比,药物只差一味。附子汤以附子为君,但以白术为臣,两者配伍,附子温经助阳,白术燥湿健脾,组成祛寒湿之剂,主治寒湿所致的痹证;而真武汤则以附子与茯苓配伍,附子温阳,茯苓利水,组成温阳利水之剂,主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诸症。实际上附子汤和真武汤,又是对偶统一的一对方子。它们都治疗阳虚,都治疗肾阳虚,一个是阳虚里有寒水,一个是阳虚外有寒湿。临床中,脉象不足者,用附子汤。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汤。

2.附子汤与桂枝新加汤:都可以治疗身痛,脉沉迟。桂枝新加汤证为汗后表邪未解而气阴两虚,筋骨失养,必有发热、汗出等营卫不和症状。

3.附子汤与白虎加人参汤:都可以治疗背恶寒。附子汤证是整个背从始至终特别怕冷发冷;而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背恶寒程度较微,出现于热盛大汗之后。

【原文】

1.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2.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2021-02-02

伤寒论加强学习打卡D10:

少阴病比较代表的方剂是附子剂,当归四逆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真武汤之类。

一、附子汤

附子汤——炮附子两枚(六两),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首先注意一点,此方剂用了两枚附子,量大,所以要煮特别久。

1.主证:背发冷,肾阳不足,背后的阳气转不上来。背发冷(1)背冷如巴掌大——痰饮;

(2)背微恶寒,没有口中和——白虎+人参汤

(3)背特别怕冷,口中和,非常渴——附子汤。

2.条文中的当灸之,可以灸膈关,关元穴,灸背,只要让阳气转上来的穴位都可以。

3.白术,可以利腰脐间血,固带脉,所以因命门火衰气散,带脉无力,胎儿收不住,可用附子汤。

4.附子汤主证: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可以去风湿。

5.若痛经,手心烦热,寒在下腹腔——温经汤

若痛经,手脚冰冷,手脚酸痛——附子汤

二、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木通)二两,大枣二十五枚(现代大枣5颗)

1.当归四逆汤的标准脉:脉微细,细到几乎把不出来。

2.当归四逆汤治疗的病症:厥阴的阴阳不相接,手指头阴经阳经本该通的地方要通不通的,忽冷忽热,所谓末梢虚冷,手指皮肤粗糙硬化;盲肠炎;血冷血虚痛经;心脏病,头痛,高血压,脑梗塞,坐骨神经痛,各种肠胃病,寒症的疮,乳腺炎;妇科的慢性盆腔炎,不孕症,时有时无的肿瘤;牙痛;男性睾丸病。

3.身痛的区别:躺着不动也酸痛酸痛的——真武汤或附子汤;不动不痛,一动就扯痛——当归四逆汤。

4.冻疮,手指头发白发紫——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5.厥阴体质: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不烦——当归四逆汤;烦躁,呕吐,头痛——吴茱萸汤。

三、通脉四逆汤

1.通脉四逆汤方剂:炙甘草2两,附子1枚,干姜3两,人参2两,以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四、四逆散

    1.四逆散条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2.方剂:四逆散方(桂本)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右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3.四逆散方(宋本)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右四味各十分,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四逆散方有宋本和桂本,宋本的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疏肝调气的四逆散,剂量是用“分”,同“份”。桂本四逆散剂量是“两”。宋本的四逆散还是放在少阳篇比较对。手脚冰冷就是肝气郁结的,所以用宋本四逆散是对的。宋本四逆散是治疗肝气郁结造成阳痿、性冷感常用的方子。

五、麻附辛

1.麻附辛——麻黄二两,炮附子一枚(约三两),细辛二两。用麻附辛的时候,附子多一点会比较有效。

2.麻附辛临床可以治疗的病症:太阳陷到少阴,脉由浮变沉;感冒什么症状都没有,就是尿不出(一直没有尿意);少阴初感,急性肾炎,可马上用;男人自律神经不好,不射精;女人闭经;通鼻涕,通尿;咳嗽气喘,低血压,嗜睡;肾脏突然绞痛;各种鼻子病——通窍;带状疱疹,疱疹好了,但神经上还有痛点;皮肤比较晦暗,人比较迟钝,走路不平衡,皮肤粗糙麻木;人受寒后突然聋哑瞎,冷风吹牙疼,九窍受风寒一类,七窍发痒等等。

3.扁桃腺开始痛的时候马上用麻附辛见效快;若用真武汤也可以,但比较慢;大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扁桃腺发炎效果好(生大黄9,淡附子3,细辛0.9,玄明粉9,姜半夏9,生甘草3)。

4.临床没有什么辩症点的坐骨神经痛,用麻附辛和芍药甘草汤。

5.头痛若是痛到心烦,恶心——吴茱萸汤;若是冷气入脑,头疼如劈,剧痛——麻附辛。

6.腰痛,痛到不能转身——麻附辛加川乌,干姜,胡延索。

7.怕冷,肾功能差,皮肤水肿——麻附辛,水肿可加知母。

六、麻附甘

麻附甘——麻黄二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约三两)。主要对麻附辛和麻附甘的作用进行了区分。

1.冠心病:用麻附甘会比较好;麻附辛容易引发心绞痛,伤心阳,人会比较虚。

2.少阴病感冒,刚开始得用麻附辛;拖了二三日以后用麻附甘比较温和。

3.一般用药“汗解”容易让人虚,“尿解”汽化比较完整,没那么伤阳气。但是麻附甘容易让人出汗,而麻附辛不出汗,多半是尿解。有点矛盾,但是注意心脏病人要避开麻附辛。

4.脉沉,发治而好的上焦水肿,从脸开始肿的——用《金匮要略》里的麻附甘,既麻黄用到3两——吃完以后先会出一些汗,然后一直尿。

七、黄连阿胶汤(朱雀汤)

方剂: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张仲景很会用荤药治阴虚,比如鸡子黄和阿胶,因为素药滋阴不快。此方用药上的思路滋阴消炎。

1.朱雀汤临床运用的症状:阴虚失眠,从黄昏开始烦,然后越来越烦,到了子时受不了了,特别烦,会精神亢奋,找些有的没的事情做;肚子疼得受不了,下利,细菌性肠炎,下出血块;心中烦,不得卧,脉细数,喉咙肠子发炎;上热下冷体质,血崩,尿血便血,咳血,干燥综合征,嘴唇发红,睡眠差等等。

2.烦的阳虚失眠,心中懊恼的烦,可用栀子豉汤通心中懊恼,然后用桂枝龙骨牡蛎汤保护睡眠质量。

3.一直打哈欠,一直流鼻涕的“戒毒”症状——甘麦大枣汤。

    5.

少阴病方剂总结

附子汤

古代剂量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附子(15g,炮,去皮) 茯苓(9g) 人参(6g) 白术(12g) 芍药(9g)

麻附辛

麻黄10—15克,细辛5—10克,炮附子10—30克,水煎分三次热服,取微汗为止。

作用:精神委靡,全身倦怠感,极度恶寒,四肢冷,脉沉细者。

现代应用:

1,流行性感冒,老人或虚弱者的普通感冒。

2,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3,暴盲,暴聋,暴哑失音,咽喉暴痛者。

4,过敏性鼻炎,上颌窦炎,支气管哮喘,腺病毒肺炎。

5,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牙痛,肾结石造成的肾绞痛等。6,空调病。

7,低血压症。

8,疲劳综合症。

9,关节炎。

10,荨麻疹。

11,嗜睡症。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木通三两,红枣25枚(劈),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当归(9g) 桂枝(9g,去皮) 芍药(9g) 细辛(9g) 甘草(6g,炙) 通草(6g) 大枣(5枚,擘)

作用: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或腹痛或头痛或腰痛,腿痛。

现代应用:

1,雷诺氏病;

2,血栓闭塞型脉管炎;

3,冻疮;

4,红斑性肢痛;

5,大动脉炎(无脉症);

6,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7,血管神经性头痛;

8,慢性荨麻疹;9,坐骨神经痛;

10,缩阴症;

11,子宫脱垂,子宫附件炎;

12,慢性腹!膜炎;

13,精索静脉曲张;

14,痛经。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木通二两,大枣25枚(劈),人参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是《伤寒论》桂林本所独有,它的用法与宋本的当归四逆汤相同。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木通二两,大枣25枚(劈),上十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要用于当归四逆汤证有久寒,烦躁,呕吐,头痛者。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梗米一升,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赤石脂(48g,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3g) 粳米(35g)

作用:桃花汤的腹痛,是喜温喜按的,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甘草汤

生甘草二两,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温服七合,日二服。

现代剂量:生甘草6-10克,水煎服。

现代运用: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急性扁桃体炎。胃炎、胃溃疡表现为痉挛性疼痛者。

桔梗汤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桔梗(3g) 甘草(6g

方症:咽痛、咳吐脓痰、粘痰

现代应用:1、急慢性咽炎、喉炎、扁桃体炎。

              2、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苦酒汤

半夏14枚(洗,破如枣核)。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着鸡子壳中),右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苦酒是醋。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半夏(洗、破如枣核,12g) 鸡子(1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

方症: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现代应用:很多感冒后期出现的喉咙痛,反复的喉咙痛,

半夏散方

半夏(洗),桂枝,甘草(炙),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煮七沸,纳散两方寸匙,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半夏散方,治咽中痛,脉反浮者。

现代应用:

1,急慢性咽炎,咽喉炎,扁桃体及周围炎;

2,声带小结;

3,感冒所致的声带水肿等。

白通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温再服。

白通汤,主治少阴病,下利。

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渣,纳人尿猪胆汁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用。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葱白(4茎) 干姜(3g) 附子(10g,生,去皮) 人尿(20g) 猪胆汁(4g)

白通汤治少阴寒,阳虚下利非等闲。葱白四茎姜附一,加入胆尿治呕烦。——刘渡舟

真武汤

茯苓三两,白术二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炮附子一枚,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重姜足前成半斤。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9g) 白术(6g) 附子(9g,炮,去皮)

主治:全身倦怠感,四肢冷,体力下降,脉沉弱或浮弱,或发热,或头眩,或腹痛,或腹泻,或心悸,或小便不利等。

现代应用:

1,迁延性感冒;

2,慢性胃肠炎;

3,阑尾炎;

4,低血压;

5,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

6,胃下垂;

7,前列腺增生症,遗尿症;

8,充血性心力衰竭;

9,中风后遗症;

10,老年性瘙痒症;

11,过敏性肠征候群;

12,坐骨神经痛;

13,慢性盆腔炎;

14,癔病性瘫痪;

15,术后尿闭症。

通脉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人参二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再服。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甘草(6g,炙) 附子(20g,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9g,强人可12g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四逆散

柴胡,芍药,枳实(破),甘草(炙)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拆);泻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渣,以散三方寸匙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甘草(7.5g,炙) 枳实(7.5g,炙) 柴胡(7.5g) 芍药(7.5g)

四逆散主治:

胸肋,腹部等疼痛,紧张,胀满,或四逆者。

现代应用:

1,慢性腹膜炎,粘连性肠梗阻;

2,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3,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壅积症;

4,过敏性肠炎,痢疾,阑尾炎;

5,泌尿性结石;6,痛经,经前紧张综合症;

7,神经性官能症;

8,遗尿,尿失禁;

9,心因性阳痿,睾丸炎;

10,肋间神经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11鼻窦炎;

12,胃下垂,子宫下垂;

13,习惯性便秘。

猪苓汤

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一两(去皮),泽泻一两,滑石一两,阿胶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渣,纳胶烊尽,温服七合。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3g)

猪苓汤主治:

小便不利,淋漓涩痛,心烦不得眠,舌质红,脉浮。

现代应用:

1,膀胱炎,尿道炎,淋病,肾结核,急慢性肾盂肾炎等必尿系统感染性疾病;

2,乳糜尿,泌尿系结石;

3,急性肠炎,痢疾,五更泻,直肠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4,湿热黄疸,口渴溺赤;

5,肝硬化腹水;6,失眠。

四逆汤的方法与用量

你好;

方名】 当归四逆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温里剂-温经散寒

【组成】 当归(12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通草(6克) 大枣(8枚,擘[bo]) 炙甘草(6克)

【方诀】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 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本方常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无脉症、雷诺病、小儿麻痹、冻疮、妇女痛经、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本方证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栓枝、细辛燥烈大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

【化裁】 治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可酌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吴茱萸生姜,又可治本方证内有久寒,兼有水饮呕逆者;若用治妇女血虚寒凝之经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可酌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气止痛;若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冻疮,不论初期未溃或已溃者,均可以本方加减运用。

【附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附注】 本方是养血温经散寒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

《伤寒论》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剂有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三方主治证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机用药却大不相同。四逆散证是因外邪传经入里,阳气内郁而不达四末所致,故其逆冷仅在肢端,不过腕踝,尚可见身热、脉弦等症;四逆汤之厥逆是因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无力到达四末而致,故其厥逆严重,冷过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脉微欲绝等症;当归四逆汤之手足厥寒是血虚受寒,寒凝经脉,血行不畅所致,因其寒邪在经不在脏,故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并兼见肢体疼痛等症。因此,三方用药、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扬俊所言:“四逆汤全在回阳起见,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在养血通脉起见。”(《温热暑疫全书》)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方均是在桂枝汤基础上演化而来。其中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受寒,寒凝经脉的手足道冷及疼痛证;若在当归四逆汤证基础上兼见呕吐腹痛者,乃寒邪在胃,宜使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素体虚弱,微受风邪,邪滞血脉,凝涩不通致肌肤麻木不仁之血痹。

【文献】 方论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7:“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末,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故用当归为君,以补血;以芍药为臣,辅之而养营气;以桂枝、细辛之苦,以散寒温气为佐;以大枣、甘草之甘为使,而益其中,补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脉道与厥也。”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