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治疗方案试行第10版(新冠肺炎治疗最新版本)
本文目录一览:
- 1、新冠感染患者标准
- 2、丙种球蛋白有没有确切疗效?
-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对于恢复期分为几期
- 4、第十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到期时间
- 5、新冠诊疗方案地方可以不执行吗
-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十版)》什么时候发布
新冠感染患者标准
因症状就医
治疗预后日常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符合以下条件的可居家治疗:
没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
基础疾病处于稳定器,无严重心肝肺肾脑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等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
居家治疗期间,家居环境需注意以下情况:
条件允许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应在相对独立的房间居住,并使用单独卫生间;
家中配备感染者专用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带盖垃圾桶等个人防护用品。
居家治疗患者应减少外出和访视。
该病为急性感染,常在第一周病情逐步加重,如有以下情况请及时就医:
呼吸困难或气促;
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超过38.5℃,且超过3天;
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
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持续呕吐等情况;
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胎动异常等情况。
患者可通过自驾或拨打120等方式前往医院就医,期间应该注意全程佩戴口罩,点对点抵达医院,就以后点对点返回家中,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一般的发热门诊24小时开诊,如果发热温度较高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应该及时就诊。有些发热门诊划分为普通门诊和新冠门诊,如果出现≥3个新冠感染相关症状的患者(发热、干咳、咽痛、乏力、嗅觉减退、流涕、鼻塞、结膜炎、腹泻和肌肉酸痛),有流行病学史、健康码异常的患者,应去新冠门诊就诊。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来初步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自闭症解病史,患者可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回答:
什么时候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
发病前去过哪些地方、接触过哪些人?
身边是卵巢抗衰物理治疗否有人有类似症状?
是否有呼吸困难?
有什么基础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去哪个科室就诊?
发热门诊、感染科、重症监护室。
就诊原则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及《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阳性的基础上,出现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等情况的,应及时就诊。
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 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和既往感 染新型冠状病毒者,原则上抗体不作为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3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近期接种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不作为参考指标)。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14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
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临床表现
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感染相关临床表现;
具有上述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确诊病例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未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
丙种球蛋白有没有确切疗效?
随着新冠感染高峰期的来临,“丙种球蛋白”正被一些人当成新冠救命药疯狂抢购,多地甚至出现抢购“丙种球蛋白”热,导致该药物一支难求、价格飞涨,价格从原本六百元左右一支,涨到近三千元。市民如何理性对待该药物?
1月10日,广州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冠感染中医药专家访谈会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临床救治组专家、广东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郭建文回答记者提问。
他储存免疫细胞有年龄限制吗表示,截至目前,丙种球蛋白治疗新冠重症患者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欧美及我国指南均没有推荐使用。希望各位市民不要争抢、囤购没有确切疗效的免疫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尚无确切疗效,存在血液传播疾病风险。据悉,丙种球蛋白又叫免疫球蛋白,一般用来治疗原发性免疫球蛋白G缺乏症、继发性免疫球蛋白G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郭建文曾支援武汉、云南、南京、辽宁、甘肃等14个疫情暴发地,也是国家第9-10版《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指南》起草组专家。
他表示,根据我国刚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免疫球蛋白的适应症只有治疗新冠病毒导致的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此外,新冠病毒感染合并暴发性心肌炎也可使用。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肾移植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导致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也可尝试。
除此之外,要根据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郭建文提醒,丙种球蛋白属于血液制品,是从健康人群的血浆中提取制备而成的,不排除存在感染乙肝、艾滋等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同时,使用不当会带来不少副作用,包括头痛、寒战、发热、疼痛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丙种球蛋白是临床上较为熟知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但盲目补充会剥夺自身免疫系统建立战斗“记忆”及产生抗体的机会,且不能预防新冠。
联合中药辨证治疗,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目前临床上重症患者收治情况如何?郭建文表示,从临床看,目前广州重症患者较多,也有相当数量的危重症患者,主要特征是年龄大(80岁左右)、基础疾病多,感染新冠后,引起肺部感染或诱发基础疾病急性加重。
针对这些患者,《诊疗方案》推荐以基础生命支持为主的治疗。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在阻断疾病进展,降低重症转化、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协同作用。
“我们团队在武汉开展的重症研究表明,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联合中药辨证治疗降低了重症患者的病死率(21% VS 5%)。”郭建文提到。
未接种新冠疫苗的老年人,要早发现 早休息 早治疗。
接种疫苗、特别是加强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新冠重症。郭建文在全国各地抗疫时也发现,接种了加强针疫苗的老年人感染后,IgG保护性抗体上升较快,不容易进展为重症;即使进展为重症,经过治疗后也容易恢复健康。所以,郭建文特别呼吁,老年人要尽快接种新冠疫苗。
一些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因为身体原因没有接种疫苗,怎样帮助这一类感染者阻止病情进展?郭建文表示,未接种新冠疫苗的老年人,要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
因此他建议,如果共同生活的家人已经“阳”了,即使老年人没有症状,也要检测抗原,一旦检测为阳性,就要尽早吃中西药物治疗,抓住黄金72小时。“我们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有个顺口溜:吃好、睡好、喝中药。早期治疗往往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对于恢复期分为几期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重点修订内容如下:
对疾病名称进行了调整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将疾病名称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随着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奥密克戎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后,病毒致病力减弱,感染人体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咽痛等,仅有少部分感染者会进展为肺炎。
不再判定“疑似病例”
随着诊断手段的日益丰富和诊断效率的不断提高,目前新冠病毒感染已可通过核酸和抗原检测等实现及时、快速、准确诊断。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符合疾病特点但病原学检测较长时间不能明确的情况。
增加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作为诊断标准
抗原检测对于病毒载量较高的感染者具有较好的检测灵敏性。随着抗原检测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检测准确性的不断提高,新冠病毒感染者特别是传染性较强的感染者,能够通过抗原检测得到及时诊断。且考虑到多数感染者居家治疗,抗原检测操作简便,方便感染者进行快速自我检测。
进一步优化“临床分型”
随着病毒不断变异,特别是奥密克戎毒株流行以来,病毒致病力逐渐减弱,疾病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较轻,发生肺炎的比例大幅降低。为更好体现疾病特点,十版方案对临床分型进行了调整,主要根据感染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
不再要求病例“集中隔离收治”
随着乙类乙管措施的实施,新冠病毒感染者可根据病情救治需要选择居家治疗或到医疗机构就诊,各类医疗机构均可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
进一步完善了治疗方法
将我国已经批准上市的抗新冠病毒治疗药物纳入新版诊疗方案,进一步丰富抗病毒治疗手段。
进一步完善了重型、危重型病例诊断标准和预警指标,对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病例进行科学准确判定,同时将未全程接种疫苗的老年人加入重症高危人群,将生命体征监测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监测指标等加入重症早期预警指标。
进一步强化新冠病毒感染与基础疾病共治理念,强调要加强感染者基础疾病相关指标监测,并针对基础疾病给予相应治疗,更加有利于促进患者全面恢复健康。
进一步优化了儿童病例临床表现和救治相关内容,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了儿童感染奥密克戎毒株的特点,完善了儿童重型病例早期预期预警指标,对儿童感染者可能出现的急性喉炎、神经系统并发症等特殊情况提供了治疗方案。
进一步完善了中医治疗相关内容。加强了对重型、危重型病例中医药救治指导,增加随症用药方法,更加贴合临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儿童病例中医药治疗方案,增加针灸治疗方法,结合部分患者恢复期咳嗽明显等情况,提供了相应的中医治疗措施。
调整“出院标准”
十版方案不再对感染者出院时核酸检测结果提出要求,而是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新冠病毒感染、基础疾病或其他疾病诊疗及健康恢复状况等进行综合研判。
当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正常超过24小时,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可以转为口服药物治疗,没有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并发症等情况时,可考虑出院。
调整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所有医疗机构都有接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可能,十版诊疗方案中对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有关内容进行了调整。
进一步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做好患者分流。同时,指导就诊患者和陪同人员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提供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指导。
加强诊室、病房、办公室和值班室等区域清洁消毒和通风。
根据暴露风险落实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求。
规范处理医疗废物,落实患者转出或离院后的终末消毒。
第十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到期时间
10月14日若有第十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新增地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指标,将其应用到核酸检测范围与频次、隔离管控区域范围划定等领域
新冠诊疗方案地方可以不执行吗
不可以。新冠诊疗方案是国家卫生健康管理局制定的,针对新冠的一种措施,地方不可以不执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十版)》什么时候发布
交通运输部官网发布《港口及其一线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十版)》(简称《第十版指南》)。《第十版指南》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最新要求,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进行了修订。
其中,《第十版指南》修订了港口高风险岗位人员的核酸检测频次以及封闭管理作业模式。
据《第十版指南》,核酸检测频次由原来的“每隔1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每周可采集1次鼻咽拭子(替代1次咽拭子)标本”调整为“每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封闭管理作业模式由原来的“14+7+7”(14天封闭管理作业+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X+7”(X天封闭管理作业+7天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且隔离期间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此外,《第十版指南》修订了拟由国际航线转为国内航线的船舶靠港作业相关要求。
按照《交通运输部 外交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海关总署 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调整国际转国内航线船舶疫情防控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自抵达境内入境口岸后满7天,按规定在第1、2、3、5、7天开展的共5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经相关主管部门同意,装卸人员等有关人员方可上船作业。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