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健康养生

射干麻黄汤治疗哮喘(射干麻黄汤治疗哮喘目的)

max2023-02-21健康养生47

本文目录一览:

中医常用的哮喘治疗法?

不论内因或外因所致之哮喘,其病机都是什么护肤品抗衰老效果最好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使肺气失宣、失降、失纳所致。因此对哮喘的治疗,关键在于理顺气机,而理顺气机的要点,可总括为宣、降、纳三法,因为肺气以宣为用,以降为顺,以纳为益(受纳于肾)。现分述于下。

(1)宣法。即宣畅肺气法。肺气以宣畅、布达为用。肺气只有宣达、顺畅,才能有效地吸清呼浊,维持生命之需要。若肺内夙有隐伏之痰饮,复感外邪,或饮食不慎,情志所伤,引动伏痰则使肺气失宣,发为哮喘。其治则当用宣浊,以宣通肺气。临床上根据病因不同,宣浊又具体分为“温宣法”“清宣法”和“祛宣法”。即冷哮者,温宣以通;热哮者,清宣以通;浊哮者,祛宣以通。

①温宣法。温宣法是用性味辛温之方药,以温散束肺之寒邪,分解互结之寒痰,从而宣畅肺气,以收止喘平哮之功。此法用于冷哮证,症见哮喘因感受风寒,或进食生冷之物而诱发,哮喘急迫,胸闷气促,形寒肢冷,面青唇紫,痰白而黏,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喉间有水鸣声,肺部有哮鸣音等。

用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加减药,如射干、麻黄、细辛、法夏、桂枝、生姜、五味子、甘草等。麻、细、姜、桂都是辛温散寒宣肺之药,尤以细辛辛温走窜,善通关窍,为开通气道之先锋;麻黄辛苦温,上宣肺气,下降逆气,既开鬼门,又洁净府,是宣肺平喘之主将。

生姜、半夏善化寒痰,射干、桂枝寒温并用,善利咽通滞,少佐五味子收敛肺气以防宣散太过而伤肺气,甘草调和诸药而本身亦善平喘。如此则寒散痰化而气道通畅,哮喘自平。

②清宣法。清宣法是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清热化痰,宣通肺气,从而达到止哮平喘的一种治法。它适用于痰热交阻、壅塞气道的热哮证。症见哮喘声高息涌,胸胀气粗,膨膨然若气不能容,张口抬肩,倚息难卧,以呼出为快,或兼发热,口干,汗多,舌红,苔黄,脉滑数。听之喉间痰鸣如曳锯,肺部有哮鸣音,甚至干湿性口罗音(多系合并感染)。

常用自订的清宣平哮汤,即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马兜铃、桑白皮、鲜竹沥等药。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定喘为主药,辅以葶苈子、马兜铃苦寒降气,桑白皮、竹沥甘寒润肺,合用之,使肺热得以清泄,痰热能够化解,两邪即除,气道自通,哮喘焉作?③祛宣法。祛宣法是指祛逐风邪法。过敏性哮喘,其来迅速,其去也疾,符合风邪的“善行而数变”之特点,因而将过敏原病邪归属于风邪一类较妥。祛宣平哮法用于风邪偏胜的哮喘,症见哮喘突然发作,胸闷气憋,咽痒,呛咳,痰少或无痰,舌苔净,脉浮滑。

常用祛风汤(自制验方):防风10g,荆芥10g,白芷6g,细辛3g,地龙10g,蝉衣6g,木蝴蝶5g,薄荷6g,苍耳子10g,甘草10g。风性轻扬,善客上焦,故用药宜轻,不仅药量宜轻,而且药质宜轻,如荆、防、辛、蝉衣、木蝴蝶等。药性轻扬,宣泄上焦,才能起到祛风止哮之功,此所谓“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降法。即通降肺气法。肺主肃降,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以壅塞上涌为逆。肺气的壅塞多因痰饮内伏窠臼,复感外邪引动,故而痰气交阻,闭阻气道,发为哮喘。因此,治疗哮喘常用降气法。

临床又据证分为两法。

①理气降逆法。理气降逆法多以涤痰、宽胸、下气药均组方,治疗以痰气交阻为甚的哮喘证,症见哮喘发作,声高息涌,喉间痰鸣如曳锯,胸闷气粗,痰涎壅盛,或见恶心呕吐痰涎,舌苔厚腻,脉滑或弦滑。

可用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荣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橘红、半夏、当归、前胡、厚朴、生姜、桂枝、沉香、甘草。本方以三子、橘红、半夏、前胡除痰实为主药,其中莱菔子、橘红、厚朴、沉香宽胸下气为辅,当归、桂枝、生姜、甘草能通利血脉,因肺朝百脉,百脉通利则有利于肺气降。全方既能除痰降气,又能通利血脉,气道乃通,哮喘可宁。

②釜底抽薪法。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肺气不降,则大便难通;反之,若大便不通,则肺气难降,两者都可诱发或加重哮喘。一般多见于肺热痰结型哮喘,或已发哮喘而兼见大肠热结者。症见哮喘发作,哮声响亮,胸闷腹胀,大便秘结,数日不通,或兼见额头大汗,口干渴,舌暗红,苔黄厚,脉滑数。

可用宣白承气汤加味,以清肺降气,化痰通下,药如生大黄、生石膏、杏仁、瓜蒌、桑白皮、枳实、厚朴、莱菔子。便秘甚者加芒硝。若病情紧急,不便煎汤药者,也可单用生大黄粉一味3 ~ 5g吞服,每日2 ~ 3 次,也有效果。

(3)纳法。肺气以呼、吸相合,宣纳互济为治。若肺气只呼不吸,或只吸不呼,则肺气将绝。若宣多纳少,则肺气耗散无根而形成虚喘。

若纳多宣少,则肺气壅塞而成喘。是故肺气的升降出入与哮喘之成因关系密切。纳气法多用于单喘无哮者,多见于慢性哮喘的间歇期,不哮单喘,动辄气喘吁吁,呼吸短促者。临床上根据证候不同,而有补肾纳气法与镇纳浮阳法两种。

①补肾纳气法。补肾纳气法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喘证,症见呼吸短促,急促低喘,易出汗,活动更甚,常伴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夜尿多,尺脉弱。

可用人参蛤蚧散加减,偏肺气虚,汗多易感冒咳嗽者,加玉屏风散、五味子、紫菀;偏肾气虚,阳虚怕冷,腰腿酸软,阳痿,夜尿多者,加胡桃肉、仙灵脾、肉苁蓉、鹅管石等;偏阴虚,五心烦热,盗汗,口干不饮,形瘦,脉细数者,加熟地、麦冬、五味子,或改用麦味地黄汤。

②镇纳浮阳法。镇纳浮阳法用于哮喘多年,正气极虚,元气耗散者,症见喘促急迫,呼吸短浅,汗出肢冷,面色粉红或苍白,惶惶然若气欲断,脉微细或浮散无根。选用参茸黑锡丹吞服,或参附龙牡汤。

中医怎样治疗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症之一。北京四惠南区中医儿科专家燕润菊主任说它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疾病,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如果没有采取任何抗炎的措施,将会导致支气管阻塞或挛缩,甚至可能因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人们对待哮喘也有很多误区,比如:哮喘不能运动,哮喘治不好……那么这些说法是真的吗,让我美肤宝适合多大年纪的人们通过了抗衰控油水乳解哮喘,从而科学认识它。

哮喘有哪些表现呢?

哮喘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还有几种容易被漏诊的哮喘也应该引起注意:

一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是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

二是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是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

三是隐匿性哮喘,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的表现,但长期存在气道反应性增高。

任何年龄都有可能患上哮喘,但儿童多于成人。北京四惠南区中医儿科专家燕润菊主任说成人哮喘无法治愈,但只要通过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可以得到完全控制;哮喘发病于14岁以内的,只要及早干预治疗,治愈率可达95%。

医治疗哮喘的方法有什么?

中医治疗哮喘的方法有药物疗法、针灸疗法、穴位贴敷等。

中医认为哮必兼有喘,药物疗法治疗哮喘是最常见的方法。

哮病中寒哮哮声像水鸡声的,伴有胸闷,泡沫痰,可以服用射干麻黄汤;热哮喉中痰鸣像吼、气喘急促、痰粘稠,可以服用定喘汤;

肺脾气虚的哮病声音低微、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稍动出汗就加重)、怕风、易感冒,可以服用六君子汤;肺肾两虚的哮病气短呼吸急促、活动加剧、耳鸣、腰困,可以服用金水六君煎等。

针灸疗法可以选择定喘、肺俞、脾俞、大椎、风门等穴位。

穴位贴敷可以用做成的药贴在穴位上进行刺激,治疗哮喘效果比较好,穴位一般选择脾俞、肾俞、肺俞等,穴位贴敷代表有三伏贴、三九贴等。

用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灸或穴位贴敷等建议由医生操作。

解读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汤始载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方药组成: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主治

本方证为痰饮内停,外感风寒,肺失宣降,痰瘀互阻,症见咳而上气,喉中痰鸣,痰多清稀,胸膈满闷,面色晦滞,微有恶寒发热,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浮紧。左季云在《杂病治疗大法》中云:「凡咳之上气者,皆有邪也,其喉中水鸡声连连不断,水与气相触,乃痰为火所吸不得下也,火乃风所生,火从风战而作声耳,但上气有咳与不咳,不咳者,只是风邪上逆。咳者,内有水气,外有风邪也。」《诸病源候论·气病诸侯》曰:「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机壅滞,咳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也。」

功用

本方证为寒饮相搏之哮喘,多由外邪所诱发,触动内伏于肺之痰饮,痰气阻塞,使肺气不得宣降,气道挛急,呼吸喘促,喉间痰鸣为主要表现的肺系发作性疾病。治疗重在发表散寒,开痰平喘,温肺化饮,安中扶正。

发表散寒 肺为娇脏,外感寒邪,寒束卫表,肺失宣降,而发咳喘。须用辛温解表之品,有表证者当先解表,以防病邪内侵,加重病情。

开痰平喘 哮因痰起,痰为哮根,痰浊结聚,沉潜不去,留伏肺系,内外相因,寒痰上迫于肺,气道狭窄,通气不利。 「欲降肺气,莫如治痰。」据《素问·藏气法时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的法则,须治以苦辛去壅,泄满降逆之品。

温肺化饮 寒饮内停,闭塞肺气,故「咳而上气」。痰饮与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蒸化以致水液停聚有关。饮属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散,故治饮当以温药温通振奋阳气,调畅气机之品。

安中扶正 脾胃同居中焦,主运化水谷,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大枣、生姜和胃健脾,培补中宫,气充血旺。虚则补其母,脾土健则肺金得养,正气足则邪去。

方解

方中麻黄辛温,轻扬上达,善开宣肺郁,散风寒,疏腠理,透毛窍,有「治感第一要药」之称。麻黄乃肺经专药,为宣肺平喘之要药。细辛辛香走窜,有升浮之性,外可温散风寒,有解热镇痛之功,助麻黄发汗解表,配温经通脉之生姜,促汗而解风寒之邪。射干苦寒泄降,能清肺泄热,降痰平喘,解毒利咽,为咽喉肿痛要药。紫菀苦温润肺益金,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滞,兼疏肺家气血。款冬花味苦主降,顺肺中之气,又清肺中之血,能开郁润肺,化痰止咳,有邪可散,散而不泄,无邪可润,润而不寒。「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饮非温不化,痰非气降不消。麻黄、细辛、半夏,降逆消痰,温肺化饮于内。五味子之酸,以补不足,令正气自敛。生姜和胃降逆,虚则补其母,大枣之甘,健脾安中,扶助正气,以补后天。全方共奏散寒解表,开痰平喘,温肺化饮,安中扶正之功。

加减

方中去生姜改干姜而治寒饮阻肺明显者,然干姜能温中,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运行如常,则饮邪消散,干姜与细辛相配更加强温肺化饮之功;如痰涌喘逆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紫苏子、炒莱菔子降气涤痰;哮喘发作呈持续状态者,加全蝎、广地龙、川芎化瘀通络,解痉定喘;冷哮咳喘,背部怕冷,痰白而黏者,加金沸草以助降气化痰,配椒目、生艾叶温肺散寒,化饮止咳平喘;大便不畅,脘腹胀满,舌苔白厚者,加全瓜蒌、生白术、炒枳壳通腑降逆,化痰平喘;喉中痰鸣,声如曳锯明显者,加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降逆气、坠痰涎,《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龙骨善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它与牡蛎并用,「为治痰之神品」,三药镇肝潜阳以息风解痉,补肾纳气以平喘;病久阳虚,喉中痰鸣,声低息微,汗出肢冷,脉沉细者,加山萸肉,张锡纯人认为「山萸肉,味酸性温,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配补骨脂暖丹田、壮元阳、温肾逐寒、敛气止脱,可以补火以生土,使肾中真阳之气得补而上升。蛤蚧味咸性平,属血肉有情之品,益肾填精,补肺气,温肾纳气力雄,能纳气归元,止咳平喘。

射干麻黄汤 和 小青龙汤 有什么区别

两方同属解表化饮方剂,但前方主治风寒表证较轻,证属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者,故于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药。可见小青龙汤治表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射干麻黄汤则治里为主,下气平喘之功强。

射干麻黄汤〔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哮喘、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老人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等属上述证机者。

小青龙汤【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亦可作为处方药减轻花粉症病状。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射干麻黄汤为什么用大枣而不用甘草?

长时间的服用甘草可导致男性的性欲降低和其它形式的性无能,同时,甘草还可抑制皮质醇的转化,从而导致血压上升和低血钾症。因此,对于有性功能减退、高血压及浮肿的患者,不宜使用甘草。而这些副作用的话大枣就没有。

射干麻黄汤在中医上主要用来治疗哮喘疾病的,天健医院郭玉琴主任介绍到:中医上治疗哮喘采用内服外治的方法。哮喘发作的根源是体质弱,免疫力低下。如果从我们中医来讲,就是肺脾肾不足。一个是大病之后,一个是先天不足,造成津液分布、代谢障碍。积聚形成痰湿。痰湿阻滞肺络,从而引发哮喘。

射干麻黄汤方证特征

射干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原文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一般认为外寒内饮,寒饮伏肺是本方证病机所在。《方函口诀》云:「此方用于后世所谓哮喘,水鸡声,形容哮喘之呼吸也。」因此咳嗽气逆喘促,喉中痰声辘辘是方证识别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与小青龙汤同为主治咳喘病外寒内饮证的方剂,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异同比较分析。根据方证对应的药证原则可知,前者主要含有射干、紫菀、款冬花,因此肺气上逆证症状较为突出,如咳喘气逆,喉中痰鸣等;后者含有麻黄、桂枝、白芍等,因此风寒束表证症状较为突出,如恶寒,鼻塞,流清涕,头痛,后背疼痛僵硬等。两者均含有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这四味药,因此两者都有「寒咳」症状,如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背部寒冷如手掌大等。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对两者之间的鉴别关键作了点评,「以上自小青龙汤至泽泻汤凡五证,皆治痰饮。小青龙汤以心下有水气为主,射干麻黄汤以喉中水鸡声为主,苓桂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吐涎沫为主……此其大较也」。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将小青龙汤的典型指征归纳概括为「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即清涕滂沱,咳痰清稀量多。笔者也发现,只要能在两者之间准确鉴别,治疗寒饮伏肺证的咳喘往往收效迅速。

兹举射干麻黄汤治疗多年顽咳医案一则。

仇某,女,56岁。2010年2月18日就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冬季出现咳嗽,咳白黏痰,之后每年冬季发作,油烟 *** 后加重,严重时呼吸困难,喉间痰声辘辘,曾在当地卫生所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予解痉、祛痰等治疗(药用氨茶碱、盐酸氨溴索)后咳喘痰鸣缓解不理想,寒冷、油烟 *** 后频繁复发。近2月来因咳喘加重前来就诊,刻下症见:胸闷憋气,咳喘气急,咳白黏痰,咳声重浊憋闷,吸冷气、油烟,进食呛咳后明显加重,喉间痰鸣音较重,咳甚时头胀头痛,胃口、睡眠尚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脉沉。

因患者无鼻塞清涕、后背僵硬不适,故考虑头胀头痛为咳嗽剧烈所致,并非风寒束表证,从而排除小青龙汤证。患者呼吸困难,喉间痰声辘辘,咳嗽,咳白黏痰,冬季发作,油烟 *** 后加重,这是典型的「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因此断定为射干麻黄汤证。中医诊断:喘证(寒饮伏肺,肺气不降)。治以温肺散寒,化饮止咳。拟射干麻黄汤原方。处方:射干10克,生麻黄6克,半夏12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细辛6克,五味子6克,生姜小鸡蛋大,红枣5枚(切开)。5剂,水煎服,日1剂。

2月21日二诊:患者服上方1剂后咳喘明显减轻,3剂服完咳喘、闷憋、痰鸣、头痛诸症悉除,疗效之迅速大出患者意料,遂停药。嘱咐患者自备数剂汤药于家中,病情复发后随即服用。之后寒冷、油烟 *** 后也未再发,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