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冠十万个为什么 > 正文

新冠十万个为什么

今天全国疫情情况(今天全国疫情情况通报)

max2023-03-02新冠十万个为什么66

本文目录一览:

下拨疫情什么时候

2023年春节假期已经结束,此前专家预测的疫情反弹并未出现,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表的数据,中国本轮疫情已接近尾声,下面大家就和字条网小编一起了抗衰因子祛皱解一下中疾控:中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下一轮疫情什么时候开始。

中疾控:中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

“春节假期,疫情未出现明显反弹,在整个流行过程中,未发现新的变异株,我玻尿酸和干细胞国本轮疫情已近尾声。”最新一期的《China CDC weekly》(《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周报》)刊登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和监测数据概述》(以下简称《概述》)如此总结。

该《概述》由中国疾控疾控中心1月25日发表。《概述》利用各省报告的监测数据,对2022年12月9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新冠病毒感染诊疗和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概述》显示,我关于nanosight外泌体的信息国本轮疫情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到高峰,其后不断下降,各省走势基本相近,城乡也基本同步,门(急)诊人数、在院重症人数、在院死亡人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至2023年1月下旬全国整体疫情已降低至较低水平,医疗救治压力进一步放缓。

具体而言,我国核酸检测阳性率在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抗原检测阳性率在12月22日达高峰(21.3%),并均于2023年1月下旬降至6%以下。同时,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也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峰,单就城市情况来看,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达峰时间稍早;至2023年1月下旬,发热门诊城乡就诊人数较峰值均下降90%以上。

全国在院患者达峰比感染达峰稍晚,于1月5日达峰,达到162.5万人;其中阳性重症患者也在当日达到峰值,为12.8万人,其后在1月23日回落至3.6万人。在院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人,1月23日回落至896人。

去年12月下旬全国感染达峰,各省达峰时间不一,城乡基本同步

《概述》报告了全国感染监测数据,既有核酸检测数据,也有抗原检测数据,还有哨点社区人群感染监测情况。其中,核酸检测阳性率在2022年12月25日达高峰(29.2%),抗原检测阳性率在12月22日达高峰(21.3%),并均于2023年1月下旬降至6%以下。

2022年12月8日以后,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实行愿检尽检,同时部分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定期核酸检测。受居民检测意愿影响,各省核酸检测量不断减少,如12月9日检测量达1.5亿,2023年1月1日降至754万,23日降至最低28万人。

2022年12月9日后,各省份报告人群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阳性人数12月22日达到高峰(694万)后逐步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1.5万;检测阳性率2022年12月25日(29.2%)达高峰后逐步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低到5.5%。

各省核酸检测阳性率达峰时间不一,其中北京和天津分别在2022年12月14日和19日达峰;四川、重庆、湖北等15省份在12月21-24日期间达峰;湖南、浙江、广西等15省份在12月26-28日期间达峰。各省达峰后下降速度不一,目前均已降至较低水平,超过七成省份降至10%以下。

就抗原检测情况来看。2022年12月以来,部分省份建立居民抗原检测信息收集应用程序(APP),居民可自愿上传抗原检测结果。各省份报告抗原检测量较低,并逐渐减少,从2022年12月19日的最高189万下降到2023年1月23日的最低10.5万。报告省份的抗原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自2022年12月9日后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高峰(33.7万、21.3%)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降至最低,分别为4773和4.5%。

近日少数省份核酸和抗原检测阳性率略有上升,可能受有症状人群、有暴露风险人群检测意愿更高,社区人群检测量不断降低有关,同时春节假期人群流动性增加,也可能造成部分未感染人群感染风险加大。

自2022年12月16日,在各省设立社区人群哨点开展感染情况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各省各选取省会城市、一个大城市和一个县,每个省会城市至少抽样2000户(不少于5000人),每个大城市至少抽样1500户(不少于3000人),每个县至少抽样1000户(不少于2500人)。最小抽样单位为家庭,所有选定家庭的家庭成员都作为监测对象,共约42万人,主要了解核酸和抗原检测情况。

从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1月12日,对哨点社区人群每周进行两次调查(共开展8轮),1月13日起,每周一次调查。日均新增阳性率(指本轮调查期间平均每日的新增核酸和抗原检测阳性率),从第一轮(2022年12月16日至19日)的4.13%下降到第9轮(2023年1月13日至20日)的0.13%,第二轮(2022年12月20日至22日)最高为6.30%。其中城市地区日均新增阳性率从第2轮最高的6.89%下降到第9轮的0.13%。农村地区日均新增阳性率从第2轮最高的4.79%下降到第9轮的0.12%。结果显示,目前全国疫情社区人群感染水平已降至较低水平,城乡疫情走势基本同步。

全国发热门诊去年12月下旬达到就诊高峰,次月下旬大幅回落

《概述》显示,全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及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门诊(诊室)的就诊人数均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峰,其后于2023年1月下旬大幅回落,较峰值下降90%以上。

全国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之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回落至11.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96.2%。全国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92.2万人次,其后波动下降。2023年1月23日回落至5.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94.6%。

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门诊(诊室)就诊人数于2022年12月22日达到峰值195.4万人次,之后连续下降。2023年1月23日回落至5.9万人次,较峰值下降97.0%。各省城市发热门诊诊疗量趋势基本相近,除北京、天津、河北等省份达峰时间稍早外,其他省份均在2022年12月下旬达峰。

《概述》还提供了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检测数据,流感样病例在2022年12月19日-25日这一周达到高峰12.1%,其后在2023年1月16日-1月22日这一周回落至2.0%。

2022年12月12日起,在我国已建立的流感监测网络哨点医院(共824家哨点医院,包括国家级哨点医院546家、非国家级哨点医院278家)和国家级网络实验室(402家)开展了新冠病毒感染监测。

2022年9月-12月上旬,哨点医院每周流感样病例(ILI,Influenza-like Illness,体温≥38°C,伴咳嗽或咽痛之一)数稳定在10万左右,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值(ILI%)在2.7%~3.6%区间波动。ILI第50周快速上升,第51周(12月19日-25日)ILI达到最高60万。ILI%从50周开始快速上升(8.5%),51周达到最高12.1%,从52周起快速下降,至2023年第3周(1月16日-1月22日),已回落至2.0%。

从不同片区看,各片区ILI%到达峰值的时间接近,其中西南和华中地区在2022年第50周达到高峰(分别为 11.8%,9.2%);西北、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和东北在51周达到高峰(分别为11.3%,15.3%,13.7%,5.6%,11.2%),随后持续下降。目前各地ILI%均回落至本轮疫情之前水平,甚至更低。

网络实验室对流感样病例标本同时进行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检测,从2022年第49周(12月9日),新冠病毒阳性率开始逐渐增加,全国整体在第51和52周期间到达高峰后开始波动下降;同期流感病毒阳性率则逐步降低,至12月下旬降至极低水平(图2-7)。从不同地区来看,各地区流感样病例标本中新冠病毒阳性率达峰时间接近,其中华中、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在51周达到高峰(分别为:73.2%、72.5%、58.3%、44.4%、38.4%);华东、华南地区在52周达到高峰(分别为:73.0%、68.4%),随后下降。

全国在院患者1月5日达峰,当月下旬明显回落

《概述》显示,全国在院新冠患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峰,达到162.5万人;其中阳性重症患者也在当日达到峰值,为12.8万人,1月23日回落至3.6万人。在院死亡病例数于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人,1月23日回落至896人。

全国在院新冠感染者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之后持续下降,1月23日回落至24.8万人,较峰值数量减少84.8%。

全国在院阳性重症患者数于2022年12月27日至2023年1月3日期间每日增量接近1万,1月4日增量明显下降,1月5日达到峰值12.8万人,之后持续下降,1月23日回落至3.6万人,较峰值下降72.0%。目前,各省在院新冠感染者和阳性重症患者均仍处于持续下降过程。在院阳性重症数,除广东、山东、广西、福建4个省份略超2000例以外,其余28个省份均已下降至2000例以下。

在院死亡病例数于2023年1月4日达到每日峰值4273人,之后持续下降,1月23日回落至896人,较峰值下降79.0%。

此轮流行株为BF.7和BA.5.2,未发现新变异株

《概述》显示,我国持续开展新冠病毒变异监测,就病毒变异监测情况来看,2022年12月12日后,各省又在3个不同地区各选择一家医院作为病毒变异监测哨点医院,采集门诊和在院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并进行序列测定。同时,在全国陆路、水路和空港口岸开展入境人员病毒变异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此轮疫情流行株为BF.7和BA.5.2,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监测显示,我国本土病例中,BF.7.14占BF.7的96.7%;BA.5.2.48占BA.5.2的60%。《概述》总结了BF.7.14及BA.5.2.48变异株的流行情况。

2022年9月26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8906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69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8%)和BF.7(23.4%),BA.2.76等13种进化分支构成比在0.1%~1.3%之间,54种进化分支的构成比小于0.1%(共占1.1%)。

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3日,全国共报送10165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2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BA.5.2(70.2%)和BF.7(28.3%)。共发现重点关注变异株11例,其中,1例XBB.1,1例 BQ.1.1.17,4例BQ.1.1,3例BQ.1.2,2例BQ.1.8。

就各省份情况而言,总体来看,北京和天津以BF.7为优势株;江苏和内蒙古BF.7和BA.5.2基本持平;其他省份均以BA.5.2为优势株。《概述》还总结了BF.7.14及BA.5.2.48变异株的流行情况。

根据Pango命名法的最新数据,BF.7含有4个特征氨基酸突变位点:ORF7a:H47Y、ORF1b:L238F、S:C1243F、ORF1a:V274L和一个特征核苷酸突变位点C29632T被命名为BF.7.14。测序结果表明,输入病例中,BF.7.14占BF.7的37.4%,主要集中在2022年12月,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9月25日。本土病例中,BF.7.14占BF.7的96.7%,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9月27日。

根据Pango命名法最新数据,BA.5.2含有4个特征性核苷酸突变位点:C2710T、C8626T、C16887T和T17208C的变异株被命名为BA.5.2.48。测序结果表明,输入病例中,BA.5.2.48占BA.5.2的6.2%,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8月15日。本土病例中,BA.5.2.48占BA.5.2的60%,最早报告时间为2022年7月13日。

下一轮疫情什么时候开始

1月28日,山西、广西、贵州、河南、陕西等多地村医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表示,“基本没有新增”“年三十到今天都没有新增病例”。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春节期间没有出现疫情高峰是因为节前多数易感人群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获得了感染后的免疫,短时间内确实不会再感染。

1月21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文指出,优化防控方案后,新冠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快速传播流行。目前,全国总体已经度过了疫情发病的高峰期,全国大、中、小城市及县城基本都处在疫情回落阶段。春节期间的大量人员流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促进疫情扩散,在局部地区会出现感染人数上升,但由于这一波疫情已经使得全国约80%的人感染过,短期内,比如未来2-3个月,全国范围内出现较大规模疫情反弹或者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很小。

不过李侗曾指出,3到6个月后,大家的保护水平会下降,感染风险也会增加。尤其是如果病毒继续变异,免疫逃逸能力增加,再出现新冠感染高峰的风险也会增加,但是不会像去年年底这么严重。

近日,奥密克戎变异株XBB.1.5正在美国引发疫情高峰。截至1月28日当周,奥密克戎毒株亚型XBB.1.5占美国新冠病例总数的61.3%。

XBB.1.5是否会引发我国下一轮疫情高峰?李侗曾介绍,XBB.1.5在美国再次流行也说明病毒变异后,再感染的风险会增加。我国人群感染后形成的免疫屏障,在短时间内对XBB系列的毒株也有交叉保护,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对变异病毒尤其是免疫逃逸能力比较强的重组变异病毒的保护力下降会更明显,再感染风险也会增加

中国哪里又有疫情拉

中国大部分地区目前都有疫情,其中最严重的是湖北省武汉市,其他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疫情,如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广东、河南、湖南、上海、重庆等地。

当前疫情怎样

今天(2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

01

目前防控形势总体向好 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

3年多来,国家卫健委始终坚持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02

继续完善“乙类乙管”各项措施 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压实“四方责任”,盯紧关键环节,继续完善“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要加强疫情监测和常态化预警,密切跟踪研究病毒变异和传播情况,提升疫情早发现、早处置和应急响应能力。优化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持续做好养老院、社会福利院、托幼机构、学校等疫情防控,强化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提升群众防病意识,筑牢疫情防控的社会大防线。

03

我国已监测发现7例XBB.1.5输入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今年1月8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我国已监测发现7例XBB.1.5输入病例。2月3日采样发现了1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为核心密接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密接人员健康监测及专家研判,没有再发现续发病例。根据美国CDC网站数据显示,2月12日至18日,XBB.1.5在美国流行株中的占比为第1位(约80.2%),同时在欧美的几个国家流行毒株中占比较高,如加拿大(37.8%)、英国(32.9%)、德国(25.7%)。虽然XBB.1.5传播力较强,但目前数据显示,个体感染XBB.1.5后出现的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毒株症状相似,没有发现其致病力增加。

目前,我国在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中,如发现首次报告的(包括输入和本土)、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都会进行感染者个案调查、核心密接调查,并开展风险研判,一旦发现传播力、致病力或毒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同时,我国刚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作用,专家研判分析认为,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04

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是否意味着本轮疫情已结束?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大流行这个概念是反映一个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一个疾病疫情的流行强度可以分成四个类别,一类是散发,也就是说这个疾病、这个疫情在人群当中处于散发的状态,也就是常态化的状态健康。第二个是暴发,在局部的地区或者是单位,或者在某些特定的人群,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病例,叫暴发。还有一个强度指标是流行,也就是这个疫情的播散范围很广泛,实现了跨市、跨省的播散。最强的强度是大流行,出现了跨国、跨洲的传播。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这种疫情态势的是大流行。同时,2021年1月底宣布这种疾病的疫情已经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迄今仍然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大流行的状态还存在,疾病的危害也是依然存在着。但是可以说我们国家整个的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决定性胜利,也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成功走出大流行,我们创造了一个典范。

讲走出大流行的标志,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指标,从疫情防控,特别是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它的指标,主要有以下方面,一个是这种疾病的感染率到底处在什么状态,两个关键的感染率,一个是累计的感染率,也就是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人群当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总的感染率,也就是累计的感染率。还有一个感染率的指标是新发的感染率,比如说每日有多少人新发,在特定的人群中新发了多少人群的感染。另外一个指标是人群对它的免疫水平或者是免疫率,它的指标就是判断他体内抗体的水平,也就是抗免疫屏障、免疫保护率达到什么状态。第三个指标是看病原体,就是新冠病毒有没有发生质的、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如果是在一个亚型下只是发生量变,没有发生质变,这个指标也是非常重要的。第四个是从医疗卫生供方的角度看,每日的接诊门诊量、住院情况、重症情况、死亡情况,以及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应对的能力,这个方面是重要的。最后是看整个防控能力,从机制到控制这个疾病的手段和能力是否基本具备。这几个方面是判定走出大流行的重要指标。

谈到“决定性胜利”,实际上对我们国家来说,它就是意味着我国已经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冲击和考验,建立了比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如果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说这个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它是完全的结束。现在的感染在我们国家来看,还是处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发状态。

05

新冠病毒感染相关预防措施对呼吸道传染病同样有效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当前是我国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需要继续加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监测预警;托幼机构、学校和养老院等重点机构人员聚集、环境相对封闭,是呼吸道等传染病高发场所,需重点关注。相关机构应做好症状监测,出现发热等症状病例增多时,及时向属地疾控机构报告。各地疾控机构根据已发布的流感等相关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处置方案,结合疫情规模和现场实际情况,作出相应处置。

对于流感来说,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国内局部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坚持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房间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

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相关预防措施,对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样有效。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