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培养过程)
本文目录一览:
- 1、造血干细胞体外集落形成实验
- 2、骨髓巨噬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的关系
- 3、丹参酮2B和丹酚酸B是同一种物质吗?另外,丹参中的提取物在药品生产中有什么含量要求?
- 4、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同一种细胞吗
造血干细胞体外集落形成实验
搬运自:知乎 权威的中科博生
目的:验证造血干细胞的 多向分化潜能 。在文献中有用到。doi: 10.1186/s13287-018-0926-x
这些方法虽然均有其局限性而不能完全代表造血干细胞,但在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尤其是人造血干细胞和早期祖细胞的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用来检测造血干细胞和早期祖细胞的体外克隆实验包括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和延长的长期培养启动细胞(extended long-term culture initiating cell,ELTC-IC)测试、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igh proliferative potential colony form-ing cell, HPP-CFC)测试、卵石样区域形成细胞(cobblestone area-forming cell,CAFC)测试、原始细胞集落(colony forming unit-blast, CFU-Blast)测试、CFU-A(colony forming unit type A)实验、混合集落(colony forming unit-mix,CFU-Mix 或
colony forming unit-granulocyte, erythrocyte, macrophage, megakaryocyte, CFU-GEMM)培养法及二次再克隆实验(secondary recloning assay)等。中科博生。
(1)长期培养启动细胞和延长的长期培养启动细胞测试
在受照射 骨髓基质细胞 的支持下生长35〜60d所产生的集落被称为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生长60〜100d的被称为延长的长期培养启动细胞(ELTC-IC) O LTC-IC是反映造血干细胞功能的指标,其原理主要是根据绝大多数祖细胞寿命有限,在长期培养体系中向终末细胞分化而失去集落形成能力,或出现凋亡现象,而具备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则能维系其低分化特性因而长期存活。
迄今为止,ELTC-IC和LTC-IC代表了体外培养中最幼稚的造血细胞。它们从增殖分化到形成集落所需的时间比各种集落形成细胞(包括HPP-CFC、CFU-GEMM,CFU-GM.BFU-E.CFU-E等)要长得多,因而比它们更原始。将这种细胞种植到受照射骨髓基质上能维持数周或数月的造血。用5-FU处理的小鼠骨髓细胞,其中无CFU-S12,有在骨髓基质上启动长期造血的能力,而高度纯化的CFU-S12不能在基质上维持长期造血,这说明LTC-IC是比CFU-S12更早的干细胞。LTC-IC虽然不能代表真正的干细胞,但的确可反映干细胞的存在和变化,这已被大家公认。中科博生。
(2)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测试
Bradley和Hodgson首先发现,骨1M细胞在多种造血因子存在时能在体外半固体培养10〜12d后形成大集落(直径>0.5mm,约5X 104个细胞)。他脸部怎样保养好们把骨髓中能形成这种大集落的细胞称为高増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集落培养时间随种属不同而异,小瓯为14d,人为21~28d。中科博生。
HPP-CFC具有如下特点:
①在体内对细胞毒药物5-FU不敏感;
②具有向髄系和淋巴系分化的潜能;
③对多种细胞因子(如GM-CSF, CSF-1、IL-1, IL-3、IL-4, IL-6)有反应性;
④同受致死剂量射线照射小鼠造血的重建密切相关。中科博生。
目前HPP-CFC被分成HPP-CFC-1 x HPP-CFC-2、HPP-CFC-3三群。HPP-CFC-1是高度静息的细胞群,与pre-CFU-S密切相关,通常认为比CFU-A更早,但比LTRC更成熟,相当于第28天的CAFC和MRAo HPP-CFC-2与定向祖细胞更接近,HPP-CFC-3则更成熟。人骨髄晚期HPP-CFC形成宣径约0.5 —1mm的集落,早期HPP-CFC形成直径约1~2mm的集落,有的可达2.5〜5mm。中科博生。
(3)卵石样区域形成细胞测试
CAFC是一种基于Dexter体系的微型基质依赖骨髓培养法,它是将骨髓细胞接种于受致死剂量射线照射的基质细胞层上培养10〜28d,观察卵石样血岛形成情况。CAFC在分化程度上同 MRA 和CFC-Blast及原始 HPP-CFC相当,比LTRC成熟。中科博生。
(4)原始细胞集落实验
CFU-Blast是早期的造血细胞(CFC-Blast)在体外适当的条件下半固体培养18〜32d后,形成的由形态上未分化的细胞组成的小集落(>25个细胞)。这种形态上未分化的细胞具有高度再克隆能力和自我更新潜能,并有产生多系定向祖细胞的能力,在分化程度上相当于HPP-CFC或更早。中科博生。
(5)CFU-A 实验
这是在体外用半固体培养法检测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小鼠骨髓细胞在L929和AF1-19T条件培养液刺激下,在体外培养lid可形成直径>2mm的集落。人骨髓细胞在CSF-1和GM-CSF存在下培养23d后形成直径>imm的CFU-AO CFU-A为不均一的细胞群体,在分化程度上,CFU-A比LTRC和HPP-CFC更成熟,较早期的CFU-A相当于HPP-CFC-1。中科博生。
(6)体外混合集落培养
CFU-Mix是半固体培养12〜16d后形成的含有粒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和巨核多系血细胞的集落。这些细胞大致相当于较晚期的CFU-S,比LTRC成熟。中科博生。
(7)二次再克隆实验
将造血干细胞先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后再检测这些培养后的细胞是否具有集落形成能力。利用该实验通常可以观察造血干细胞的自我复制能力及向祖细胞分化的能力。中科博生。
虽然各种体外实验可以部分反映造血干细胞的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各种体外检测方法均无法观察造血干细胞向淋巴系的分化,即无法判断这些细胞是否具有全系造血能力,因此,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体外培养方法可用于检测造血干细胞
骨髓巨噬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的关系
骨髓基质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其他发际线下移植发几种结缔组织细胞(如腱细胞)。亦可转分化成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现已被归为结缔组织成体干细胞。事实上,骨髓基质细胞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是很少的,约占细胞总数的10万分之一,其定向分化也不均一,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初步分化的祖细胞或称前体细胞(precusor,
progenitor
cells)具有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特征;此外,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及自我更新能力,其细胞复制分裂方式是不对称分裂,这明显不同于普通的细胞。通过贴壁法或percoll等细胞分离介质只能获得混合的骨髓基质细胞,只有应用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等将其进一步分离纯化后,才能称为骨髓间质干细胞。(河南省干细胞库)
丹参酮2B和丹酚酸B是同一种物质吗?另外,丹参中的提取物在药品生产中有什么含量要求?
丹酚酸B
【别 名】丹参酸B,丹参酚酸B,丹酚酸乙
【化 学 名】2-[(2R,3S)-4-[(E)-2-[(1R)-1-carboxy-2-(3,4-dihydroxyphenyl)ethoxy]carbonylethenyl]-2-(3,4-dihydroxyphenyl)-7-hydroxy-2,3-dihydrobenzofuran-3-carbonyl]oxy-3-(3,4-dihydroxyphenyl)propanoic acid
【C A S 号】115939-25-8
【来 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及根茎提取而得。其他外泌体共孵育技术来源[1] 卡拉巴丹参 Skarabachensis 根,[2]甘西鼠尾草(红秦艽) Salvia prezwalskii Maxim.。
【物理性质】本品为棕黄色干燥粉末,纯品为类白色粉末;味微苦、涩,具引湿性。。可溶于水,乙醇、甲醇。丹参酸B是由3分子的丹参素和1分子的咖啡酸缩合形成的,具有两个羧基,是以不同的盐的形式存在的(K+,Ca2+,Na+,NH4+等复合形式),在煎煮、浓缩过程中,少部分水解生成紫草酸和丹参素,一部分丹参素在酸性条件下变为迷迭香酸;丹酚酸A,C在溶液中可以互变等。
【分子式及相对分子量】C36H28O16,718.62
【规 格】>5%,>10%,>50%,>70%,>98%
【提取工艺】丹参药材粉碎,置提取罐中,加8倍量0.01mol/L盐酸浸泡过夜后,以14倍量水渗漉。渗漉提取的溶液过AB-8型大孔树脂柱进行纯化,先用0.01mol/L盐酸洗脱除去不被吸附的杂质,再用25%乙醇洗脱除去极性较大的杂质,最后将40%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回收乙醇后冻干即得到纯度大于80%的丹参总酚酸。
【鉴 别】取本品1g,研细,加乙醇5ml,充分搅拌,滤过,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条上,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蓝灰色荧光,将滤纸悬挂在浓氨溶液瓶中(不接触液面),20分钟后取出,置紫外灯(365nm)下观察,显亮蓝绿色荧光。
酸度 取澄清度项下的水溶液,pH值应为2.0~4.0(中国药典1977年版附录)。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6nm。理论板数按丹酚酸B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丹酚酸B对照品适量,加水制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约0.2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适量,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加水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ml,置25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即得。 四川广汉市本草植化有限公司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药理药效】丹酚酸B为三分子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丹酚酸之一,对心、脑、肝、肾等器官均具有重要药理作用。
1 抗氧化作用
丹酚酸B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体内外实验证明,丹酚酸B能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其作用强度高于维生素C、维生素E、甘露醇,是目前已知的抗氧化作用最强的天然产物之一. 药理学研究表明,注射用丹参酚酸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并能延长缺氧条件下动物的存活时间。试验表明,注射用丹参酚酸(60~15mg/kg)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陷,表现为改善行为障碍,明显缩小脑梗死面积,高、中剂量(60、30mg/kg)有统计学差异;注射用丹参酚酸在药后1、2、24hr明显改善FeCl3所致的大鼠脑缺血造成的动物神经功能损伤,表现为行为障碍的改善,并能缩小脑梗死面积;注射用丹参酚酸40mg/kg明显抑制ADP、花生四烯酸、胶原诱导的家兔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抑制率分别为81.5%、76.7%、68.9%。注射用丹参酚酸60、30mg/kg明显抑制大鼠血栓的形成;注射用丹参酚酸60、30mg/kg明显延长小鼠在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
2 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2.1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急性心肌缺血后正常血液的再灌注可导致缺血心肌的进一步损害,其表现为再灌注后的早期可出现严重的细胞损害、顽固性心律失常和明显的心功能减退,成为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大量自由基产生,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膜流动性和通透性发生变化,导致电生理活动异常,诱发和促进心律失常的产生;心肌细胞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致使心肌缺血区的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 含量增多、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减少。动物实验研究显示丹酚酸B能减 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物的心肌缺血程度,减小心肌梗死范围,减少LDH 、CPK从胞体的溢出、降低缺血心肌组织中MDA的含量,提高SOD的活力,对抗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毒害作用,保护心肌细胞.
2.2 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延迟保护作用
心肌预先反复缺血后,可增强对后续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称为缺血预处理,是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其心肌保护作用在预处理后即刻出现,持续2 ~ 4小时消失,24小时后重现,持续数日,后者称为延迟保护作用。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发生机制主要是机 体内源性物质激活中间环节,引发终末效应物质的活化进而产生保护作用。
内皮细胞除在血管内外物质交换、维持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外,并可产生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血管舒缩运动及维持血细胞的 正常功能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生物学效应,冠状动脉内皮细胞还有调节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a(TNF_a)是由激活的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病理状态下TNF-a可损伤心功能,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而且TNF-a血清水平的变化与多种心脏疾病有关 。
心脏缺血缺氧时,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首先和最易损伤。实验研究表明丹酚酸B预处理可抑制大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钙离子超载、减少内皮 素(ET)及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释放、改善血栓素/前列环素(TXA2/PGI2)系统的平衡状态、降低缺氧/复氧损伤后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的表达,起到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预处理保护心肌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参与,蛋白激酶C(PKC)作为一种细胞内信息传递的主要物质和媒介,在心脏预处理保护心肌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PKC的激活可引发底物蛋白质磷酸化、细胞内钙稳态、离子通道、腺苷、缓激肽、受体的信息传递等一系列变化,调控着预处理过程。通过对大鼠缺氧/复氧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到丹酚酸B预处理能增强蛋白激酶 CmRNA、热休克蛋白70 mRNA的表达,具有与缺氧预适应相类似的细胞保护效应,可增强细胞对随后较长时间缺氧/复氧损伤的耐受性,这可能是丹酚酸B预处理的细胞保护机制。
2.3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
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修饰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氧化修饰的LDL(OX—LDL)具 有细胞毒性作用,易于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大量摄取形成泡沫细胞,影响单核细胞的迁移,从而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实验研究发现丹酚酸B能有效抑制Cu抖诱导的LDL氧化修饰,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意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螯合Cu有关。
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现的特征性病理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也称血管通透性因子(VPF),是一种高度特异的、强烈的血管内皮促分裂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VEGF表达显著升高,以斑块中泡沫细胞的表达最为明显。在体外培养的U937泡沫细胞模型中,丹酚酸B和银杏叶提取物一样可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泡沫细胞VEGF的表达,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是由OX-LDL或质膜的磷脂酰胆碱(PC)经磷脂酶A2(PLA2)水解或脂质氧化而来,是OX-LDL的主要活性成分,能模拟OXLDL 的主要作用,因此LP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密切相关。丹酚酸B能抑制LPC刺激内皮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抑制内皮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另有研究显示丹酚酸B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浆血栓 素(TXB2)、ET浓度,增加前列腺素Fla(6-keto- PGFI~)浓度,具有明确的内皮细胞保护效应.
2.4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在血管成形术的兔子模型中,丹酚酸B能诱导新血管内膜细胞凋亡,而凋亡在再狭窄中对细胞的数量起到稳定作用。 为考察抗氧化剂能否影响血管细胞的凋亡,Hung HH 等测定了动脉粥样硬化和胆固 醇喂养的兔子再狭窄损害模型中凋亡细胞死亡的频率。结果发现用丹酚酸B处理的一组兔子的凋亡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同时丹酚酸B能显 降低新血管内膜的厚度,这与凋亡细胞的数量一致。这些结果表明,丹酚酸B能诱导新血管内膜 细胞的凋亡,从而可以防止新血管内皮的增厚。
2.5预适应的心脏细胞保护作用。
3 对脑的保护作用
3.1 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 的有丝分裂原,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提高血管通透性等生物学特性。脑缺血后,低氧可激活VEGF 及其受体(VEGFR)系统,促使半影区VEGF表达, VEGF诱导大量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血管增生,增加受累组织的血流灌注和供氧量,减少神经元的凋亡和死亡,减轻脑损伤程度 。实验研究显示丹酚酸B 与冰片、三七等配伍可显著提高VEGFmRNA表达,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能较好地抑制VEGF诱导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这些作用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丹酚酸可通过血脑屏障,具有改善脑血流量而无窃血,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抑制细胞内钙含量增高,清除自由基,促进脑血管生成等作用,可以认为丹参总酚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有抗脑缺血作用的药物,
3.2 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采用大鼠、小鼠等动物脑缺血实验模型研究证明,丹酚酸B静脉注射对大鼠、小鼠脑缺血和缺血再 灌注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缩小缺血区面积,减少脑组织中MDA"含量,缓解由于脑缺血引起的行为学障碍,对由此引起的记忆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丹酚酸B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4 抗肝脏纤维化作用
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恬是肝纤维化形成的核心环节,转化生长因子-131(TGF-131)是最重要的促 HSC活化与肝纤维化形成的细胞因子。肝贮脂细胞 (FSC)是一种肝脏实质细胞,在病理条件下被激活后大量增殖,同时产生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增长数十倍, 因此,FSC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丹酚酸 B能抑制TGF-I的HSC胞内信号转导及 其受体蛋白的表达,从而拮抗TGF-B1的促HSC活化,并能抑制活化FSC增殖,抑制FSC生成细胞外基质而减少胶原纤维在肝内的沉积。另有研究表明,丹酚酸 B镁盐具有抗脂质过氧化抗肝损害的作用, 有减轻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功能,临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取得满意效果.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慢性损伤的修复应答过程,HSC获得增殖能力并活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被认为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丹酚酸的抗肝纤维化效果与γ干扰素的结果相似,体外研究发现它可抑制传一代培养的HSC的增殖,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HSC中的信号转导。
5 抗肿瘤作用
研究证明丹酚酸B不仅可以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神经细胞,而且可以通过减少NO 的释放,改善J3-淀粉样蛋白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并能增强老化红细胞提高T淋巴细胞分泌IL-238 ,具有抗衰老、抗肿瘤作用。
体内、体外实验表明丹酚酸B镁盐对多种肿瘤细胞株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体外MTT实验中,丹酚酸B镁盐对人肾癌(786-0)、小鼠乳腺癌(C127)、人乳腺癌(MCF-7)、人肝癌(Hep G2)、小鼠黑色素瘤(B16)、人胃癌(SGC-7901,AGS)、人食管癌(Eca-109)等细胞株的最大抑制率皆达到40%以上,其中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最大抑制率可达到90%以上。中空纤维实验进一步证实丹酚酸B镁盐对于裸鼠体内生长的Hep G2细胞也具有较好的抑制率,其最大抑制率可达到30.11%。
丹酚酸B(500μg/ml)具有抗前列腺肿瘤的作用,其作用从6h左右变得非常明显,台盼蓝拒染实验和MTT结果均显示细胞活力大大减少,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到丹酚酸B作用12、24h的BPH1-C5细胞的凋亡率分别高到46.23%和57.87%,在流式细胞图中形成明显的凋亡峰。据此推测,丹酚酸B可能通过诱导前列腺肿瘤细胞的凋亡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6 其他作用
骨髓基质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已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取大鼠股骨及胫骨骨干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保留贴壁细胞进行传代纯化,一组加入诱导剂(5-氮胞苷),一组在加入诱导剂基础上加入丹酚酸B,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样细胞转化。结果显示加入丹酚酸B组与未诱导组及加入5-氮胞苷诱 导组比较,长方形及多角形细胞增多,细胞凋亡数量减少,证明丹酚酸B能促进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样细胞转化,可作为细胞外科的一种良好细胞 来源,为细胞性心肌成形术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影响钠钾ATP酶、H+、K+-ATP酶活性
此外,丹酚酸B镁盐还可用于预防或治疗肾炎、 肾衰竭、脉管炎、静脉栓塞、老年性痴呆疾病、抗衰老、影响钠钾ATP酶、H+、K+-ATP酶活性等 。
【临床应用】本品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主治因瘀血阻滞经络所致缺血性中风,症见半身肢体麻木,虚弱无力,拘挛疼痛,或运动不遂,口眼歪斜等。
【贮藏】 密闭,在阴凉干燥处保存。
【有效期】二年。
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Friedenstein教授于1968年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群干/祖细胞能支持造血和分化为骨细胞,在1974年体外培养获得成果,这类贴壁培养的干细胞呈漩涡状生长;1988年将这类干细胞命名为“骨髓基质干细胞”。Caplan教授在1991年进一步把这类干细胞命名为“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命名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也有学者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英文名称为mesenchymal stromal cell,但是更多学者习惯采用mesenchymal stem cell。
1995年Caplan教授从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抽取并分离培养出这些贴壁的基质细胞,然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观察临床效果并证明这些基质的安全性。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研究,是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使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从实验室跨入到实际的临床应用。
第二个里程碑式事件是1999年Pittenger等在science发表文章,首次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能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这个研究成果激发了众多研究者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的研究,比如分化为肝细胞、神经细胞、胰岛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第三个里程碑式事件在于2002年发现了间充质干细胞有强大的免疫抑制能力。随后发现MSC本身具有低免疫原性,即使异体或跨种属使用,均难于引起免疫排斥反应。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使得免疫系统恢复免疫平衡状态。间充质干细胞的这些免疫特性,非常有利于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包括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四个里程碑式事件在于定义标准的统一。2006年国际细胞治疗协和(ISCT)统一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定义(也是鉴定标准),使得间充质干细胞有了全球范围的最低鉴定标准。只有同时符合这些标准的细胞,才能称之为间充质干细胞。这个定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贴壁生长;②,细胞表面表达一些特异性抗原(标记物);③具有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
间充质干细胞成为药品上市为第五个里程碑式事件。2012年Osiris公司申报MSC作为药品上市得到加拿大FDA的批准,适应症为儿童急性激素抵抗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随后适应症扩大为成年人GVHD,并在新西兰、瑞士等国上市。MSC的临床应用达到一个历史性高度!虽然韩国在2011年就已经批准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药物上市,但由于韩国曾经出过一个很著名的干细胞学术丑闻,导致干细胞行业名誉受损,故不把韩国2011年的干细胞药物视为全球第一个干细胞药物。
总之,间充质干细胞被各国政府批准为干细胞药物上市,就是对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认可。上市,并不意味着对间充质干细胞研究的终止,反而是一种激励和推动,鼓舞着众多学者加深对间充质干细胞本身的研究和治疗疑难杂症的临床研究,更好地造福患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同一种细胞吗
不是一种细胞,具体来源不同,但是都是干细胞,只是分别由基质细胞、间充质分离培养得到。只知道下面这些,希望有帮助
1、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属于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由于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胎儿和成年人保留在骨髓血液中的原始干细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被诱导分化为血管组织和骨组织,再生能力强;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 cell)是保留在成体结缔组织内的一些较原始的细胞,它们保持着间充质细胞的分化潜能,在炎症与创伤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间充质细胞常分布在小血管尤其是毛细血管周围,并能分化为血管壁的平滑肌和内皮细胞。位于器官之间、组织之间以至细胞之间,起连接、支持、营养、防御、保护和修复等功能。
一、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适宜的体内或体外环境下不仅可分化为造血细胞,还具有分化为肌细胞、肝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能力。
二、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细胞因子抑制T细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应 ,从而发挥免疫重建的功能。
三、具有来源方便,易于分离、培养、扩增和纯化,多次传代扩增后仍具有干细胞特性,不存在免疫排斥的特性。
2、基质细胞群包括成纤维细胞、网状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可形成CFU-F。造血干细胞被基质细胞包绕后才能增殖。血细胞是在基质细胞形成的网状支架中增殖和分化。
小知识: 干细胞的分类与来源
根据其发育阶段,于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胚胎干细胞包括ES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G 细胞(Embryonic Germ Cell);成体干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11, NSC)、血液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 chymal Stem Cell,MSC),骨髓基质干细胞,表皮干细胞(EPidexmis Stem Cell)等。
近年,发现不同胚层起源的成体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如肌肉组织的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血液细胞和脂肪细胞。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