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干细胞知识 > 正文

干细胞知识

免疫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减少(自身免疫中性粒细胞减少)

max2023-03-09干细胞知识62

本文目录一览:

中粒性细胞减少是咋回事?

中性粒细胞(英语:Neutrophil或Neutrophil granulocyte)是血液白细胞的一种,也是哺乳动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很多。分类方法不一,可分为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也可根据粒细胞生成减少、无效增殖、破坏过多、复合原因及假性粒细胞减少等而分成五大类:

(一)粒细胞生成减少或成熟停滞

1.药物直接作用在骨髓

常见的有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烷化剂如环磷酰胺等。抗生素中以氯霉素导致的粒细胞减少最多见。

2.放射性物质的作用

对脊椎、骨盆和胸骨等部位进行放射治疗,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而致粒细胞减少。

3.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

又名婴儿致死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少见的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4.网状组织发育不全伴有先天性白细胞缺乏症

本病极罕见。病儿初生后即发病,胸腺、全身淋巴结、扁桃体、肠集合淋巴结皆不发育或发育不良,周围血中淋巴细胞极度减少,细胞免疫低下,血浆γ球蛋白减低。此症系由于造血干细胞发育中的缺陷所致。粒细胞增生低下,骨髓中缺乏原始粒细胞,单核细胞也缺如,红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正常。常在婴儿期死于严重的细菌或病毒感染。

5.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有免疫球蛋白异常血症

约半数患儿有家族史,为性联遗传。预后不良,多于生后数年内死亡。

6.家族性良性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多见于非洲及犹太家族。预后良好。

7.家族性严重性粒细胞减少症

本症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

8.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

本分患儿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于婴儿或儿童期发病。发作呈周期性,间隔为15~35天,大多为19~21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逐渐减轻,有的可于5~10年后恢复正常。约35%~50%的患儿做脾切除后有所改善。

(二)粒细胞无效增生

粒细胞无效增生为骨髓内粒细胞增生活跃,但未至成熟期即大量破坏,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多同时有粒细胞寿命缩短。

(三)粒细胞破坏增加

1.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1)新生儿同族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 出生后即出现中度或重度粒细胞减少,

持续数周。其发生机制为母亲与胎儿粒细胞型不合,在妊娠最后3个月或产程中,具有特异抗原的粒细胞进入母亲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胎儿粒细胞的IgG抗体,此抗体进入胎儿血循环,使胎儿中性粒细胞凝集和破坏。

(2)药物免疫反应性粒细胞减少症 药物作为一种半抗原,在特异体质患儿体内引起的第Ⅱ型变态反应—细胞溶解反应。氨基比林是这种反应的代表,类似药物还有保泰松、磺胺类、汞制剂和氯普吗嗪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管性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多次输血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等皆可出现粒细胞减少。

(4)免疫缺陷病伴粒细胞减少症

2.粒细胞寿命缩短

(1)儿童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是一种非家族性、预后较好的粒细胞减少症,发病年龄多在生后6~20个月,男性多于女性。

(2)感染所致的粒细胞减少症 多种病毒或立克次体感染可发生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例如病毒性肝炎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起病的24~48小时内出现粒细胞减少,大约持续3~5天。其他用造血干细胞美容对人体有害吗感染如麻疹、风疹、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水痘和斑疹伤寒等,也常伴粒细胞减少。一些细菌或原虫感染如布鲁氏菌病、伤寒、疟疾和黑热病等都可出现粒细胞减少。

(3)继发性脾性粒细胞减少症 主要见于肝硬变并发充血性脾肿大、淋巴瘤、黑热病、疟疾和高雪氏病等,多有全血细胞减少。

(4)粒细胞被吞噬 见于网状内皮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如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网)、恶性淋巴瘤等。

(四)多种因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

某些药物如消炎痛可使骨髓抑制,又可使粒细胞破坏增加。恶性淋巴瘤晚期骨髓转移引起粒细胞生成减少,又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使粒细胞破坏过多。

(五)假性粒细胞减少症

假性粒细胞减少症为粒细胞分布异常所致,患者周围血中粒细胞波动范围较大,变化很快,无原发病亦无反复感染者可统称为良性粒细胞减少症,包括家族性、先天性和假性粒细胞减少症在内。呈间歇发作,粒细胞中度减少,过程良好。当血流速度减慢时,粒细胞易于附着在小血管壁上,致边缘池中的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低说明什么?

中性粒细胞如果小于2.0×10的9次方每升,即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小于0.5×10^9/L时,称之为中性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降低的患者要进一步行相关检查,明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比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比如白血病等,都有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低。除了血液系统疾病以外,还会有重症感染,抗甲状腺药物等也有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低。

不管是哪种原因所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低,它都说明患者目前处于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的状态,有可能会反复的继发细菌感染,因为中性粒细胞是细菌的效应细胞。如果中性粒细胞降低得越明显,那么继发重症感染的风险越大。

中性粒细胞偏低,是怎么回事?

简单说:中性粒细胞偏低说明免疫力稍差。

这个说明您稍微有点病毒感染.您可以口服一点 抗病毒口服液 或者板兰根颗粒。

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

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关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

第一、正处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如肺炎、流感或伤寒、那么不会有什么后果、等身体恢复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就会恢复正常

第二、药物或者毒物中毒、过敏等化学或物理因素引起的、身体恢复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恢复正常

第三、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发生感染时的危险性与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减少的时间和速率有直接关系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偏低也就是说明你中关村免疫细胞生命银行的免疫力差,身体的`抵抗能力比较差.

中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分类,增高多见于炎症,细菌感染,减低多见于病毒感染,如果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只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可能与最近感冒有关,问题不大,

机体的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其中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而前两者是白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中性约占白细胞的50%-70%,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的20%-40%,所以二者的变化会影响外周血白细胞的计数。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1、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等),某些病毒感染(流感,肝炎,水痘, 风疹等),某些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等);

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3、物理化学损伤:接触放射线,化疗药物引起的

4、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功能亢进等

5、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同样引起淋巴细胞比例偏高的情况也很多

1、感染: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结核,病毒性肝炎等)

2、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3、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移植排斥反应等

所以,体检报告上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在这里并不能单纯的肯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得结合你的身体状况和临床治疗情况来解释。

另外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中性粒细胞减少,故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增高,但实际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并没有增高。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后果及注意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个综合征,其血液学特点是周围血中性粒细胞数在成人减少到1,800/立方毫米以下,儿童减少到1,500/立方毫米以下。在婴幼儿时期,因其中性粒细胞在生理状态下即偏低,故应减为1,000/立方毫米以下才能诊断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本病可同时伴有白细胞减少,即白细胞总数在4,000/立方毫米以下;或不伴有白细胞数减少。当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甚至完全缺如,同时伴有白细胞数减少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这时往往伴有其他型白细胞绝对数减少,但红细胞及血小板数一般无改变。遗传是重要原因。

临床较易见到的有两种:

①婴儿遗传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年发病,反复感染,常于婴儿期死亡。白细胞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增加,但中性粒细胞消失或极少见。骨髓增生各异,粒细胞系往往仅见少数中幼粒以前的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缺如。

②家族性良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较大,经过良好,呈间歇发作,粒细胞中度减少,骨髓象粒系停滞于中幼和晚幼粒阶段,随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怎么回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偏低咋办?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细胞的一种,那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怎么办呢?

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具有吞噬杀菌功能,与机体防御和抗感染过程有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就是指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相对增加。

如当白细胞增多,特别是伴有中性粒细胞的明显增多时,多表明机体有炎症表现,多是急性细菌感染的表现。

中性粒细胞偏低原因

中性粒细胞偏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于一些异常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大量死亡,从而导致数量不足。其中大量有害病菌入侵、辐射、血液疾病、代谢障碍都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偏低。常见的疾病原因有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而化学方式引起的原因有化疗和放疗,还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疾病,以及脾功能亢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都会导致数值偏低。

中性粒细胞偏低怎么办

一般是这样的,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

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

1.去除病因

治疗原发病。如系药物等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停止接触放射线或其他化学毒物。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反复发生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2.防止继发感染

不发热的患者,切忌滥用抗生素,因不恰当的治疗可造成耐药现象和菌群紊乱。当发生高热及推测有感染可能时,应立即入院治疗。一旦发生感染应尽快应用广谱杀菌性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尤其是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若粒细胞数低于0.5×10/L以下,应严格地隔离,病室内定期紫外线照射,注意患儿口腔清洁。粒细胞数低于0.2×10/L以下,要防止肠道感染,一切食物及用具都应消毒。对有发热的患者,要积极寻找感染病灶,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尽可能选用杀菌类抗生素。

3.输血

粒细胞急剧下降者,可输新鲜血或输分离的白细胞,以协助机体控制感染,但效果不肯定。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