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知识 > 正文

养生知识

中医食疗的特点是什么(中医食疗的特点是什么呢)

max2023-03-15养生知识61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中医食疗?

中医中的“食疗”由来已久。早在周代,宫廷之中就有“食医”一职,专门负责为皇室调配饮食,以保证性味均衡,养护健康。

中医有句话叫“药食同源”。中医认为,大部分常用的食物有四气五味的区分,因而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虽然食物一般性味平和,正常人长期食用不会有不良作用,但如果患有疾病,最好也注意食物的药性,有针对性地选用,更有利于治疗和康复。这在食疗学中称为辨证施食。

辨证施食的原理与药性原理是一致的。例如甘味入脾,吃甜食具有调和脾胃、补养气血、补充热量等作用,但过食甜腻之品,则会造成脾胃气机壅塞或痰湿内生;酸味入肝,适量吃酸食可促进食欲,健脾开胃,但过量食用反而会伤胃;苦味入心,具有清心火、解热毒等作用,多食却会伤脾胃;辛辣入肺,可祛风散寒、行气、活血,但过食会上火动血;咸味入肾,补充盐分,能软坚润下,过食则会伤肾,导致水湿停滞。不同季节的饮食也有讲究,如夏天宜清淡,秋季须滋润,冬季应补益等。

中药食养食疗的思想及特点是什么?

食物疗法,是利用食物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

1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关于世界美容抗衰老大会参会咨询的信息饮食是人体精充气足神旺之本。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正确选择食物,合理配用膳食用食物进行养生防病的正确观念。

2注意辩证(质)食治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中医学的精髓。中医食养食疗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治疗中,药治的对象是针对有明显病症特点的病员,而饮食治疗适应证多为疾病的前期,或疾病后期,这些阶段病症还不十分明显,但有体质偏颇的倾向,可以认为中医食疗以辨个人的体质偏颇来施食用膳。中医的辩证论治包涵了辨体质偏差、辨证候表现两方面内容。食治是以辨体质偏差为主要内容的。其中施食用膳的原则仍遵循《内经》提出的“虚者补之”,出现偏虚的体质用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寒者热之”,出现类似寒证的体质用具温热作用的食物;“热者寒之”,出现类似热证的体质用具寒凉作用的食物。根据近年对人体体质的研究,认为各类人群中的体质大致可分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5类。其中晦涩质、腻滞质、迟冷质均忌生冷、寒凉食物而应选用具活血、化痰利湿、温阳散寒的食物:燥红质应忌温热,而应选用偏寒凉、具补阴生津、清热凉血的食物。根据体质选用相应的食物,即谓辩质食治。

3强调食物的四性五味。中医学认为中药的性质可分温、热、寒、凉四性。食物也可分性,但具体施食只需分温热、寒凉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平性。其温热食物对迟冷质、倦恍质以及寒证、阳虚者适合:寒凉的食物对燥热质以及热证阴虚火旺者适合;食物中属平性较多,故大多可久服长服而不致体质的偏颇,如长服寒凉食物可致脾胃虚寒,损及脾阳;长服温热食物可致内热内火炽盛而致燥热,阴虚久而生痰。五味:中药中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中医食疗学认为食物中也具备上述五味。但这五味是指抽象的,仅是某些食物的性能作用的代表符号而已,是中医用以归纳解释食物的治疗机制、营养作用,以及指导临床用药配膳的依据之一,并非指食物的滋味的定性。如中医食疗学中认为鸡是甘味,甘味具缓急、补益作用,可治疗虚证。并非说鸡的食用口感是甜的。

4注意饮食禁忌。中医食疗非常强调食物禁忌,除了辨质禁忌以外,认为食物与季节,食物与疾病,食物与食物,食物与药物都有不同的禁忌。

5因人因时因地择食。中医食养食疗学在注重辨(质)证食治的同时,也认为食物养生与治疗也需根据个人的年龄、体质情况、疾病情况、季节气候、地方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而择食。中医饮食治疗的研究。

食疗药膳的特点?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医学的一枝独秀。其既有食物作为膳食,又有药物针对病情,既有医疗保健的实用性,又有祛病强身的科学性。

药食同源

肺胃药食同源,大致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食品本身可以属于药物的一部分。从最早的中药书《神农本草经》到清代的本草,包括著名的《本草纲目》都已把食品包含在药物书中。在这些书籍中,也有食疗和药膳方。

当然,食品和药品毕竟不同,食品可以有治疗作用,但药品不能当食品食用。药品的治疗作用专而精,以治疗疾病为其专责,对一般的疾病,必须用药物治疗。食品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其治疗功能有限,往往只能起辅助作用。药品可以治病,但不能长期应用,而食品则可以经常食用。此外,药品有不良反应,食品则与之不同。

另一方面,中药和食品都可以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临床应用。食品和中药一样,也有四气、五味的不同,也可以按照寒热温凉的不同,辨证食用。因此,在运用食疗、药膳时,也要知道一些中医理论,知道一些中药的药性理论。药食同源,也同源于这个中医理论。

食疗有哪些特点

根椐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食疗

根椐病情的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属性来选择食物,才能调整阴阳,使之相对平衡,恢复健康。原则是: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滞者消之。常用的有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温法:姜、酒、羊肉、狗肉等。

清法:荸荠、生梨、生藕、香蕉、芹菜、西瓜等。消法:麦芽、山楂、鸡内金、陈皮等。补法:当归、人参等。

围绕阴阳进行食疗

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疗活动,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乃是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所在。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明阳之所在,以平为期。”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发生疾病,究其原因,皆由于阴阳失调之故。因此,食疗养生、治疗与康复手段,和药物疗法、针灸、气功、按摩、导引等一样,都将调理阴阳作为基本原则。《素问·骨空论》说:“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对饮食的宜与忌,中医也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体质人忌食油腻;木火体质人忌食辛辣;阴不足阳有余的老年人则忌食大热峻补之品;皮肤病、哮喘患者应忌食虾鱼等海产品发物;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另外,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使所用膳食无偏寒、偏热、偏升、偏降等缺陷。例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总要配以姜、葱、酒、醋类温性的调料,以防止性偏寒凉,食后有损脾胃之弊。又如食用助阳类蔬菜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也是为了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根据不同的脏腑进行食疗

调和五味,滋养五脏。只有饮食多样,才能五味俱全;只有五味俱全,才能滋养五脏;脏腑功能平衡,才能身体健康。

饮食营养要适应环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不断变化,对人的机体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灵活选食。表明饮食营养要符合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

春季:气候温暖,万物萌发,人们精神焕发,情绪高昂,宜吃疏泄清散食物,如:蔬菜,豆类及豆制品等。

夏季:气候炎热,多雨,脾胃受困,人体喜凉,宜吃清凉去暑少油食物,如:西瓜、冬瓜、绿豆汤、荷叶粥等。

秋季:气候渐凉,天高气爽,霜露乍降,宜吃甘寒养阴生津食物,如:萝卜、藕粥、薏仁粥等。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封藏,寒邪侵入易伤胃,宜吃祛寒温里滋补食物,如:桂圆、大枣、牛肉、羊肉等。

中医食疗养生有什么优点?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以及“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都是在强调:吃对食物比仙丹灵药更有用。食物不只是供应身体能量,也同时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现代人有数不完的文明病,不论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归根究柢都与饮食问题有关。饮食确实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一环。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