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知识 > 正文

养生知识

胃下垂怎么治疗(什么叫胃下垂)

max2023-03-15养生知识71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方法治胃下垂好?

对于消化内科中胃下垂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症状较轻的患者平时应注意加强营养,定时定量饮食,还可服用促进消化、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减少胃内容物停留时间促进胃排空。消瘦者应适当增肥以增加腹部脂肪。此外中药、针灸治疗以及适当运动增加等可以改善症状。若无明显改善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胃下垂一般治疗措施: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食物细软。消瘦的患者,应注意补充营养,以增加腹肌的力量,给胃足够的支撑。

胃下垂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对于胃下垂患者,若有腹胀、饱腹感症状,可使用多潘立酮片

,或者莫沙必利

,缓解腹部压力,促进胃部消化。这类药品应饭后食用,尽量避免饭前食用,以免增加胃部负担。

还可通过肌注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于每日早中饭前半小时肌注,两个疗程后即可观察到效果。

胃下垂手术治疗:

胃下垂采用毕式胃部分切除术,缩小胃体积,减少胃内容物潴留,帮助恢复正常胃的体积和位置。同时,胃内容物减少,可减少胃壁施加牵引的张力,缩短胃排空时间,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胃下垂中医治疗:

胃下垂主要因为饮食不节、过度劳倦、情志所伤和禀赋不足等原因导致身体羸瘦而成。病位主要在脾胃。其病证表现以虚证为多,或虚实夹杂。

其病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在标为食滞、饮停、气滞和血瘀。可根据辨证论治采取不同方药进行治疗。

胃下垂其他治疗措施:

脉冲治疗

多功能脉冲调制中频治疗仪进行脉冲直流药物导入法,集药疗、电疗

、热疗于一体,能增强消化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障碍,是辅助治疗老年胃下垂较好的方法。

体育疗法

根据病情轻重选择适宜的体育疗法。

姿势治疗

饭后卧床20~30分钟,取头低骨盆高的姿势,使胃向上移。

全身性练习

如保健体操、太极拳、散步等。

腹式呼吸

即横膈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反复进行多次。

腹肌练习

仰卧,双腿伸直抬高、放下,反复进行数次,稍休息再重复做数次,亦可模仿蹬自行车的动作。

按摩腹部

一般在体育锻炼后进行,时间10分钟左右,可用按压、环行按摩等手法。

怎样能治好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约在肚脐水平线上)以下。

胃下垂多见子体型瘦长、体质虚弱、腹壁松驰、腹肌薄弱者。产生的原由,主要是由于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或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卧床少动的人,容易患此病。

轻度胃下垂患者一般无不适感觉,下垂明显者常见腹都不适、饱胀重坠感,每于餐后、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消化不良、便秘等现象。胃下垂严重时,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诊断胃下垂最好的方法是X线钡餐造影,可显示无张力型胃:胃体呈垂直状,蠕动无力,胃内滞留液较多,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超声波检查可见胃的下缘下移入盆腔(小腹部位),胃电图描记检查可见胃电波幅值无论在餐前还是在餐后都低予正常。

胃下垂的治疗,要以功能锻炼和饮食调节为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着重对腹肌进行锻炼,没有体育器械者,可采取仰卧起坐的简便方法,每日做三至五次,做累为止。饮食要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而富于营养的食物,餐后应卧床休息45分钟至1小时,以减轻胃的负担;减少站立时间,避免过度劳累。腹胀、恶心明显者,可服用吗丁啉、维生素B6以促进胃蠕动、增加胃的张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以多酶片、酵母片助消化。

胃下垂在中医属于虚证,脾气虚衰是根本的原因。治疗以扶脾健胃为主,辅以体育锻炼和饮食调养。中医治疗如下:

a.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引起脾气虚衰,中气下陷,治疗以补中益气丸健脾升提。

b. 若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导致气机不畅,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后舒适,属脾虚气滞型,以健脾丸加香砂养胃丸健脾理气和胃。

c. 脾气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湿,湿聚为饮,水饮停留胃脘,可见胃脘痞胀、感觉胃中有水液晃荡、肠鸣作响,治以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

胃下垂是怎么回事?�

健康人的胃相对固定在上腹腔,当人站立时,胃的最低点不能超过脐下二横指(指胃小弯)。所谓胃下垂,就是胃在站立时明显下移,甚至从上腹移至下腹。由于胃的下垂,病人都有胃部不适的感觉,吃点饭就感到胃部饱胀,所以不敢多吃,饭后走路快一点就感到肚子疼。有的胃下垂病人,还合并有其他脏器如肾、肝、脾、横结肠下垂,称之为全内脏下垂。引起胃下垂的原因主要和体质有关,身体虚弱,腹壁脂肪薄,肌张力减弱,脏器韧带松弛,易发生胃下垂,且女性多于男性。这种病变易诊断。因胃移到下腹部,所以吃过饭下腹膨隆,上腹部胃区下陷,并且可以看到主动脉搏动,用手摸及更加明显。最可靠的方法是钡餐造影,如果胃小弯低于两侧髂嵴连线,就可以诊断为胃下垂。此病西医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用胃托系于腹部,可缓解临床症状。中医在这方面相对西医有很多优势,如中药、推拿、针灸,可视病情轻重而确定方法。中医将胃下垂分为中气下陷型、脾胃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等。�

怎样治疗胃下垂?�

(1)加强营养

胃下垂的孩子形体消瘦,营养不足,所以应该选用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应丰富一些。由于小儿食量少,应该用少食多餐的办法,逐渐适应胃的承受能力。进餐后应该有一段时间平卧,切不可暴饮暴食。经过一段时间的饮食调养,身体会逐渐强壮起来,胃下垂的症状也就会大大减轻了淘宝防伪抗衰怎么破

(2)全身性康复锻炼

患儿午饭后取头低位、垫高骨盆的姿势仰卧床上20~30分钟。仰卧后双腿伸直,然后抬高、放下,反复进行数次,稍事休息,再重复做数次。也可在仰卧时,双腿做仿蹬自行车的动作。晚饭后散散步,回家后再仰卧床上,自行按摩腹部,从脐下轻柔地向上按压,然后在胃脘部做环行按摩。每天坚持可使胃逐渐上移。

(3)仰卧起坐锻炼

患儿仰卧在硬板床上,头部端正,双腿伸直,足尖向上,双手放在大腿两侧,全身肌肉放松,做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反复做数次。一呼一吸应保持每分钟16~18次。吸气时思想集中在下腹部的丹田穴(脐下1.5寸处) ,呼气时思想也要集中,四肢肌肉随呼气而放松。15分钟后做仰卧起坐,即身体平卧,双手放于头后,收缩腹部肌肉,上身由平卧位渐上抬,双肘向膝部靠拢,随后复位。仰卧起坐次数由少而多,逐渐增加,3个月为1疗程。

康复锻炼期间,严禁做跑跳动作,不要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中气下陷型胃下垂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施治?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食欲不振,食后饱胀,呃逆,上腹部疼痛,身体乏力,舌体胖大苔白,脉沉无力。治以举气升阳。方选补中益气汤,药用炙黄芪、白术、陈皮、升麻、当归、柴胡、党参、焦三仙等。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脾胃阴虚型胃下垂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施治?

临床表现:形体干瘦,口渴喜饮,饮后胃脘不适,不思饮食,食后倒饱,手足心热,苔白少津,舌质红,脉细无力。治以滋阴养胃,健脾益气。药用经验方:山药、党参、黄精、玉竹、石斛、荷叶、柴胡、扁豆、佛手、焦三仙等。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脾肾阳虚型胃下垂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施治?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畏寒肢冷,渴不喜饮,胃脘不适,不思饮食,食后饱胀,腹胀矢气,苔白而润,舌体肿大,脉沉细弱。治以温中健脾,补气冲阳。方选附子理中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附子、炮姜、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白术、柴胡、当归、佛手、木香。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胃下垂有哪些外治法?�

(1)推拿法

腹部取穴:鸠尾(剑突下0.5寸)、中脘、气海、天枢,仰卧位,术者站于患者右侧,以推揉鸠尾、中脘为重点,循序往下至腹部,以脐周天枢、气海为重点按揉,并用托法,即医者四指并拢,根据胃下垂的程度不同,自下而上托之。再以摩法在腹部治疗(逆时针方向操作)14分钟。

背部取穴:肝俞(背部第9胸椎旁1.5寸)、脾俞(背部第11胸椎旁1.5寸)、胃俞(背部第12胸椎旁1.5寸)。患者取俯卧位,以轻揉的滚法,沿脊椎两侧操作,重点在胸6~12两旁的穴位,然后在脾俞、胃俞按揉10分钟。

( 2) 针灸法

取穴:中脘、天枢向下斜刺外陵,气海向下斜刺关元。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恶心呕吐,配上脘、内关,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和中降逆;如合并有溃疡病,可配巨阙、内关、公孙、脾俞、胃俞,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以温中止痛;阳虚灸关元、气海;阴虚者加阴陵泉、太溪;气虚加足三里。

胃下垂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胃下垂的治疗方法有多种:饮食要有规律,吃易消化的食物,忌食粘食、硬食;中医认为胃下垂属“中气下陷”,为了提升中气可服用“补中益气丸”或“积术丸”;按摩针灸治疗,目前较好的针刺疗法为长针治疗胃下垂,有效率达90%,其中治愈的约占35%;自我动物干细胞的分类锻炼,如果没有条件进行按摩、针灸治疗,可自己进行仰卧锻炼,如果能坚持到底,大部分会收到明显的效果,因进行腹肌锻炼不但能增强腹肌的肌力,同时也能提高胃本身及内脏韧带的紧张度。

胃下垂有哪些治疗方法?

胃下垂的治疗方法:1.腹式呼吸。两手分别放在胸腹部,使腹部随呼吸上下运动,这样可以发展膈肌。每次锻炼2~3分钟。

2.仰卧起坐。两手向上伸直、起坐、手触脚尖,可增强腹肌。每次锻炼3~5分钟。

3.双腿向上模仿蹬自行车。可增强骼腰肌、腹肌及盆底肌。每次锻炼3~5分钟。

4.双腿伸直抬高45°~90°可增强骼腰肌、腹肌。每次锻炼3~5分钟。

锻炼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防止过劳,每日早、晚各锻炼一次,坚持半年至一年。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