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知识 > 正文

养生知识

翳风穴位的准确位置图(耳后翳风准确位置图)

max2023-04-06养生知识166

本文目录一览:

耳后有一个翳风穴,为什么有些人一点按那里回咳嗽

翳风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图,翳风穴位于人体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翳风能够对一切邪风导致的疾病有效,即善治一切风疾。风可分为内风及外风,内风常导致中风,偏瘫等疾病,外风则易导致伤风感冒。

内风多是什么是抗衰落技术由于人体阴阳不协调、阳气不能内敛而生,比如肝阳上亢,动则生风,导致“肝风内动”而发生突然昏倒,相当于西医中的突发脑血管病。而外风是兰蔻抗衰老系列成分由于外界即自然界的不合乎正常时节的风,或者是正常的风但由于人的体质弱、免疫力下降致病。内风和外风可以相互转化。

而正因耳穴与人体经络、脏腑相通,且联系密切。有时在家用耳穴治疗疾病,不用打针也不用吃药,只配合健康的饮食和作息就能轻轻松松自我诊治。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忌冷、酸、辣食物:冷冻、辛辣食品会刺激咽喉部,使咳嗽加重。因此,咳嗽时不宜吃冷饮或冷冻饮料, 从冰箱里取出的牛奶最好加温后再喝。患过敏性咳嗽的孩子更不宜喝碳酸饮料,以免 诱发咳嗽发作。酸食常敛痰,使痰不易咳出,以致加重病情,使咳嗽难愈。

2、禁食橘子:许多人认为橘子是止咳化痰的,于是让患咳嗽的孩子多吃橘子。实际上橘皮确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但橘肉反而生热生痰。

3、忌鱼腥虾蟹:常见咳嗽在进食鱼腥类食品后咳嗽加重,这与腥味刺激呼吸道和对鱼虾食品的蛋白过 敏有关。过敏体质的咳嗽时更应忌食上述食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翳风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咳嗽

学一穴之翳风穴

穴名释义

翳风,首见于《针灸甲乙经》曰:“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刺入五分,灸三壮”。

翳,原指羽扇,有遮蔽,掩覆之义;风指风邪。 因穴在耳后下方陷中,耳形状似毛扇,如遮蔽风邪之屏翳,故名翳风。“翳”在《广韵》载“蔽也”,《会元针灸学》云:“两耳如翳,两完骨如屏,所谓为挡前后之风。开口空孔中,为风眼,邪乘开口易冲入空窍;闭口前有耳,后有完骨,下有颊骨护之,故名翳风。

翳风穴 Yīfēng TE17

位置: 翳风穴在耳垂后方, 当乳 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归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之会穴。

别名:耳后陷中。

功效: 聪耳 明目 , 疏风 通络。

主治

手少阳三焦经之翳风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如周围性面瘫、神经性耳鸣、呃逆等。

翳风穴下布有耳大神经、耳颞神经、颈外动静脉、腮腺、面神经干、迷走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针刺翳风穴能改善局部神经调节、血管营养、淋巴循环,使面瘫、耳鸣耳聋、面肌痉挛、中耳炎等得到改善、治愈。

对于呃逆患者,针刺翳风穴还可使处于兴奋状态的迷走神经抑制,抑制膈肌的异常兴奋,使膈肌痉挛缓解,从而发挥止呃的作用。

周围性面瘫 : 李爱爱研究发现穴位贴敷翳风穴配合电针可以明显促进面神经恢复的起效时间及疗程缩短,且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又是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其位于耳垂下缘后方的凹陷中,首次见于《针灸甲乙经》,具有祛风、通络、调气、开窍、降逆等作用,以达到通耳窍、利头面、降呃逆的作用。晋代的《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痉不能言,翳风主之。聋,翳风及会宗,下空主之:口僻不正,失欠,口不开,翳风主之。”现代的研究表明翳风穴所处位置,在下颌支与乳突之间,从解剖学来看,该穴处在面神经干从茎乳孔中出颅处的体表投影上。将清热活血,祛风通络的药物直接贴敷于该穴,药物通过透皮吸收,直接作用于面神经可以明显减轻水肿、消除炎症,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并可以促使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从而起到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

神经性耳鸣 :杜国良研究发现针刺治疗耳鸣的主要穴位.翳风穴和风池穴,可激活Sp5、IC、NLL、CN、中缝核等中枢部位的神经元;刺激此两个穴位的感觉信号能影响听觉系统和中缝系统的神经元活动。刺激这两个穴位的感觉信号向Sp5的传递各有其特异部位,即双侧SpSC的外侧区是刺激风池穴信号特异传入部位;对侧Sp5I的外侧和腹外侧区是刺激翳风穴信号特异传入部位;二者传入信号在Sp6的其他自体脂肪干细胞外泌体的制备技术区域、IC、NLL、CN、中缝核是重叠的。

呃逆: 马长注等选取顽固性呃逆 68 例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 2 组,即对照组(n=34 例)仅使用指压翳风穴治疗,观察组(n=34 例)联合使用旋覆代赭石汤加减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85.29%,观察组为 100.00%,后者显著优于前者,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翳风穴自我按摩正确方法

手足少阳之会。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其性同于足少阳胆经气血,故为手足少阳之会。

取穴位置

翳风穴位于耳垂之后,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即翳风穴。患者可以自行按压,用中指扣压一分钟,再轻揉可使头痛缓解。

功能主治

1.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2. 瘰疬。

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神经性耳聋、三叉神经痛等。

按摩法

翳风穴是颅后窝部位的重要穴位,属手少阳三焦经。它位于耳垂后方耳后高骨和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中医学认为,翳风穴具有活血祛风通络,通窍醒神之功效。刺激翳风穴可用于治疗头晕、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等病症。按摩要领如下:

用双手拇指或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缓缓吐气;持续数秒,再慢慢的放手,如此反复操作,或者手指着力于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读者朋友在自我按摩时,可根据自身情况把两种技法组合起来,每次按摩1015分钟为宜。此法适用于各种人群,且操作不拘于时,一天之中择方便的时候做12次即可。

穴位密码-翳风穴

翳风 ,拼音: Yifeng ,首见于《针灸甲乙经》曰:“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阳之会。刺入五分,灸三壮”。

翳风穴,用羽毛做的华盖穴也, 翳,原指羽扇,有遮蔽,掩覆之义;

风指风邪。 穴之位置在耳后下方凹陷,耳形状似羽毛扇,犹如遮蔽风邪之屏翳,故名。

位置 : 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快速取穴:头偏向一侧,将耳垂下压,所覆盖范围中的凹陷处即是翳风穴。

局部解剖 :

皮肤 皮下组织 腮腺。

浅层部有 耳大神经、面神经耳支和耳后静脉等;

深层部有颈外动脉的分支、耳后动脉、面神经等。

归经

属手少阳三焦经

古代文献记载

《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翳风,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刺入四分”

《 医学纲目》中记载:“针入七分”。《针灸集成》中记载:“灸七壮”。

现代使用:直刺0.8-1.2寸,艾炷灸 3 5 壮或艾条悬灸5 10分钟,隔物灸 30 40 分钟。

主治

《针灸甲乙经》:“痓,(喑)不能言,翳风主之。”

《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口眼涡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

《百症赋》:“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

现代应用 :翳风穴有疏风清热、化瘀通络的作用;

翳风为手、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两条经脉的循行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在临床上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居多,如周围性面瘫、神经性耳鸣、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齿痛等。

(1)耳疾:耳鸣,耳聋。

(2)面部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瘫,面部痉挛,牙关紧闭,牙痛。

(3)其他:如呃逆,痄腮等。

现代研究:

翳风穴解剖部位深层为茎乳突孔,面神经干从此穿出,翳风穴的主治作用与穴区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1、针刺治疗耳鸣,翳风穴可激活Sp5、下丘IC、外侧丘系核NLL、其蜗神经核CN、中

缝核等中枢部位的神经元;对侧Sp5I的外侧和腹外侧区是刺激翳风穴信号特异传入部位。

2、 翳风穴放血治疗,刺络放血以减轻茎乳突孔骨膜炎的水肿对面神经挤压,促进缓解局部充血状态,以减少面神经的损伤,使面瘫得到缓解、治愈。

3、 用手指尖较大力按压翳风穴,一般5分钟内可以止嗝。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