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症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出院标准错误的为(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更新至第几版)
本文目录一览:
- 1、新冠感染后出院标准最新
- 2、新冠第八版和第九版区别?
- 3、新冠患者复阳最新政策是美乐柯制冷机组价格什么
- 4、新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有关抗菌药物的描述哪项正确
-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关于抗菌药物的描述哪项正确
- 6、国家新下发新冠阳性病人住院标准
新冠感染后出院标准最新
第一,体温粗源碧恢复正常3天以上;第二,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第三,有肺炎症状的,在复查CT时,显示肺炎病灶已经明显吸收;第四,连续两天核酸检测阴性,或者Ct值≥35,或裂拦者3次抗原阴性。
满足上述条件可达到治愈标准。在第九版诊疗方案中没有抗原标准,岩举因为现在很多地方不做核酸检测,我树突细胞免疫疗法费用们认为,三次抗原检测可代替两次核酸检测,身体康复了光电抗衰仪器有哪些,确实没有传染性了,对周围人没有传染威胁了,这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金标准。
新冠第八版和第九版区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和第八版区别
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切实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修订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并印发各地参照执行。
新版诊疗方案是在认真研究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传播特点和病例特征,深入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重点修订内容如下:
一是优化病例发现和报告程序。
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进一步提高病例早发现能力。同时提高疑似病例诊断或排除效率,要求疑似病例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立即进行核酸检测或闭环转运至有条件的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进行集中隔离管理或送至定点医院治疗,并按照规定进行网络直报。
二是对病例实施分类收治。
根据各地反映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知滑患者以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为主,大多不需要过多治疗,全部收治到定点医院会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等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病例分类收治措施:
1.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
2.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ICU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ICU治疗。
三是进一步规范抗病毒治疗。
将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两种特异性抗新冠病毒药物写入诊疗方案,即: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和国产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
四是对中医治疗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
结合各地临床救治经验,加强中医非药物疗法应用,增加了针灸治疗内容;结合儿童患者特点,增加儿童中医治疗相关内容。
五是调整解除隔离管理、出院标准以及解除隔离管理、出院后注意事项。
国内有关研究显示,处于恢复期的感染者在核酸Ct值≥35时,样本中未能分离出病毒,密切接触悔宏者未发现被感染的情况。据此,新版诊疗方案将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标准中的“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修改为“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将“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搭前腊健康监测”。
新冠患者复阳最新政策是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下称“新版防控方案”)正式公布,细化了“复阳”患者的管理标准,即无论有无呼吸道症状,当核酸检测Ct值≥35时,无需管理和划定密接者。
“复阳”,一般指新冠感染者康复出院后再次出现核酸检测阳性的现象,由于不同国家乃至地区的出院标准并不相同,对“复阳”的界定也不统一,目前尚未有机构对其作出明确定义。
在与新冠病毒作战的一段时间里,“复阳”之所以引起大家警惕,就在于无法明确复阳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以及传染性究竟有多强。
这返液败一次,新版防控方案明确了以核酸检测Ct值为判断依据:既往感染者出院(舱)后,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如未出现任何症状体征且核酸检测Ct值≥35,不再进行管理和判定密切接触者;当核酸检测Ct值<35,应结合病程、Ct值动态变化等快速评估其传播风险,如有传播风险按漏颤感染者管理,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已经有很多的研究表明,Ct值>35的人没有传染性。”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首席专家蔡卫平接受采访时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主任周强说,核酸检测Ct值是指为了达埋腔到能检测出病毒片段的设定阀值所要经过的循环次数。简单理解,Ct值的大小关系到人体内病毒载量的多少。Ct值越小,代表样本中病毒含量越多,传染性越强。Ct值越大,代表样本中病毒含量越少,传染性越弱。
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表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初筛或确诊的新冠病毒阳性患者核酸Ct值大多低于25,目前的证据看来复阳患者Ct值大于35是没有传染性的。“复阳患者没有任何呼吸道症状时,就可以正常参加工作和生活,无需进入定点医疗机构或是方舱医院,也没必要对重点人员和相关场所进行管控,没有必要组织区域核酸检测。”
新版防控方案考虑到了一些特殊情况。一旦“复阳”患者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或CT影像学显示肺部病变加重,应立即转运至定点医疗机构,根据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治疗。此时,如果核酸检测Ct值≥35,无需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管控;如核酸检测Ct值<35,应判定和管控与其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等接触频繁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判定密接的密接。
新版方案防控的变化是否适用于已感染新冠病毒的入境人员?卢洪洲解释,如果是在国外已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的人员,入境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应按新冠病毒感染阳性患者管理,不按出院(舱)后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管理。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的通知》,将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的核酸检测Ct值标准从>40调整为≥35,感染者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这一做法在当时就赢得了临床专家的赞许,将缩短感染者的住院时间,可以让有限的医疗资源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
新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有关抗菌药物的描述哪项正确
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和国产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被写入第九版诊疗方案。其中,2月12日,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进口注册;国产单克隆抗体则是于2021年12月8日被国家药监局应急批准注册申请。
记者注意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修订版)》中关于抗病毒治疗的说明是:“仍未发现经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不到1年的时间,我国全自主研发的单克隆抗体填补了此项空白。
国产单克隆抗体的批准时间比PF-07321332/利托那韦片(Paxlovid)在当地的批准时间早半个月左右。
增加儿童中医治疗相关内容
第九版诊疗方案中,将儿童中医治疗加入其中。具体内容是:“儿童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核心病机与成人基本一致,治疗参照成人中医治疗方案,结合儿童患者临床症候和小儿生理特点,辨证酌量使用。可选择儿童适用中成药辨证使用。”
今年年初,天津“迎战”奥密克戎时,有大量儿童被确诊。本轮吉林市疫情的首慧核发病例也是一名小学生,此外,北京近期也有多位小学生感染。1月19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的指导下,《天津市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发布,该方案根据病因、基本治疗原则等,分轻型、普通型给纯察予辨证论治;对无症状感染者本着“先症而治”的原则,结合患儿体质,观察患儿,如咽部不适、大便干及舌象、脉象等变化情况,积极采用中药调治。
调整解除隔离管理、出院标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国内有关研究显示,处于恢复期的感染者在核酸Ct值≥35时,样本中未能分离出病毒,密切接触者未发现被感染的情况。据此,第九版诊疗方案将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标准中的“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前裤掘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修改为“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将“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九版关于抗菌药物的描述哪项正确
(一)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
(二)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3.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三、病理改变
以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早期病例主要器官病理学改变和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结果(不包括基础疾病病变)。
(一)肺脏。
早期和较轻病变区见肺泡腔内浆液、纤维蛋白渗出以及透明膜形成,炎细胞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肺泡隔毛细血管充血。随病变进展和加重,大量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纤维蛋白充满肺泡腔;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部分细胞和游脱落,可见多核巨细胞,偶见红染包涵体。易见肺血管炎、血栓形成(混合血栓、透明血栓),可见血栓栓塞。肺内各级支气管黏膜部分上皮脱落,腔内可见渗出物和黏液。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易见黏液栓形成。肺组织易见灶性出血,可见出血性梗死、细菌和(或)真菌感染。部分肺泡过度充气、肺泡隔断裂或囊腔形成。病程较长的病例,见肺泡腔渗出物肉质变和肺间质纤维化。
电镜下支气管黏膜上皮和 II 型肺泡上皮细胞胞质内见冠状病毒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部分支气管黏膜上皮、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呈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免疫染色和核酸检测阳性。
(二)脾脏、肺门淋巴结和骨髓。
脾脏缩小。白髓萎缩,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坏死;红髓充血、灶性出血,脾脏内巨噬细胞增生并可见吞噬4现象;易见脾脏贫血性梗死。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可见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脾脏和淋巴结内 CD4+ T 和 CD8+T细胞均减少。淋巴结组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可呈阳性,巨噬细胞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免疫染色可见阳性。骨髓造血细胞或增生或数量减少,粒红比例增高;偶见噬血现象。
(三)心脏和血管。
部分心肌细胞可见变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可见少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浸润。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偶见阳性。
全身主要部位小血管可见内皮细胞脱落、内膜或全层炎症;可见血管内混合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相应部位的梗死。主要脏器微血管易见透明血栓形成。
(四)肝脏和胆囊。
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肝血窦充血,汇管区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及微血栓形成。胆囊高度充盈,胆囊黏膜上皮脱落。肝脏和胆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可见阳性。
(五)肾脏。
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偶见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球囊腔内见蛋白性渗出物。近端小管上皮变性,部分坏死、脱落,远端小管易见管型。肾间质充血,可见微血栓形成。肾组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偶见阳性。
(六)其他器官。
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缺血性改变和脱失,可见噬节现象和卫星现象。可见血管周围间隙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肾上腺见灶性坏死。食管、胃和肠黏膜上皮不同程度变性、坏死、脱落,固有层和黏膜下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肾上腺可见皮质细胞变性,灶性出血和坏死。睾丸见不同程度的生精细胞数量减少,Sertoli 细胞和Leydig 细胞变性。
鼻咽和胃肠黏膜及睾丸和唾液腺等器官可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
四、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 1~14 天,多为 3~7 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唤洞销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轻型患者颤肆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6无肺炎表现。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 Omicron 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
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出现类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多发生于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等。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二)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多数患者 C 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PCT)正常。重型、危重型患者可见 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炎症因子升高。
2.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1)病原学检查: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在鼻、口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标本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核酸检测会受到病程、标本采集、检测过程、检测试剂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测准确性,应规范采集标本,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编辑
传视频
TA说
目录
在【百度APP-我的】(一)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
(二)传播途径。
1.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2.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
3.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三、病理改变
以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早期病例主要器官病理学改变和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结果(不包括基础疾病病变)。
(一)肺脏。
早期和较轻病变区见肺泡腔内浆液、纤维蛋白渗出以及透明膜形成,炎细胞以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肺泡隔毛细血管充血。随病变进展和加重,大量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纤维蛋白充满肺泡腔;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部分细胞脱落,可见多核巨细胞,偶见红染包涵体。易见肺血管炎、血栓形成(混合血栓、透明血栓),可见血栓栓塞。肺内各级支气管黏膜部分上皮脱落,腔内可见渗出物和黏液。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易见黏液栓形成。肺组织易见灶性出血,可见出血性梗死、细菌和(或)真菌感染。部分肺泡过度充气、肺泡隔断裂或囊腔形成。病程较长的病例,见肺泡腔渗出物肉质变和肺间质纤维化。
电镜下支气管黏膜上皮和 II 型肺泡上皮细胞胞质内见冠状病毒颗粒。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部分支气管黏膜上皮、肺泡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呈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免疫染色和核酸检测阳性。
(二)脾脏、肺门淋巴结和骨髓。
脾脏缩小。白髓萎缩,淋巴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细胞坏死;红髓充血、灶性出血,脾脏内巨噬细胞增生并可见吞噬4现象;易见脾脏贫血性梗死。淋巴结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可见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脾脏和淋巴结内 CD4+ T 和 CD8+T细胞均减少。淋巴结组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可呈阳性,巨噬细胞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免疫染色可见阳性。骨髓造血细胞或增生或数量减少,粒红比例增高;偶见噬血现象。
(三)心脏和血管。
部分心肌细胞可见变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可见少数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浸润。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偶见阳性。
全身主要部位小血管可见内皮细胞脱落、内膜或全层炎症;可见血管内混合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相应部位的梗死。主要脏器微血管易见透明血栓形成。
(四)肝脏和胆囊。
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伴中性粒细胞浸润;肝血窦充血,汇管区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及微血栓形成。胆囊高度充盈,胆囊黏膜上皮脱落。肝脏和胆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可见阳性。
(五)肾脏。
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偶见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球囊腔内见蛋白性渗出物。近端小管上皮变性,部分坏死、脱落,远端小管易见管型。肾间质充血,可见微血栓形成。肾组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偶见阳性。
(六)其他器官。
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缺血性改变和脱失,可见噬节现象和卫星现象。可见血管周围间隙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肾上腺见灶性坏死。食管、胃和肠黏膜上皮不同程度变性、坏死、脱落,固有层和黏膜下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肾上腺可见皮质细胞变性,灶性出血和坏死。睾丸见不同程度的生精细胞数量减少,Sertoli 细胞和Leydig 细胞变性。
鼻咽和胃肠黏膜及睾丸和唾液腺等器官可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
四、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 1~14 天,多为 3~7 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极少数患者还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及肢端缺血性坏死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6无肺炎表现。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 Omicron 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
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出现类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多发生于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等。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二)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多数患者 C 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PCT)正常。重型、危重型患者可见 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炎症因子升高。
2.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1)病原学检查: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在鼻、口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标本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核酸检测会受到病程、标本采集、检测过程、检测试剂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测准确性,应规范采集标本,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编辑
传视频
TA说
目录
在【百度APP-我的】
国家新下发新冠阳性病人住院标准
新冠患者入院标准大调,首提轻型患者不再住院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以下简称《方案》)昨晚发布。首次提出轻型病例不用入住定点医院治疗,只需要实行集歼唤中隔离管理。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感染性疾病专家蒋荣猛表示,随着变异株致病力下降,新发本土疫情中无症状、轻型患者比例增加,这部分患者不需要住院治疗,分类收治可解放定点医院医疗资源。
入院门槛提高,出院门槛降低。根据新方案,患者出院后不再需要隔离管理,能更快回归日常工作生活。
不过,收治策略调整,对隔离点建设、医务人员配备等也提出新要求。专家表示,方案落地不会一蹴而就,各地要因地制宜予以推进。
焦点1:诊疗方案改了什么?为何要改?
昨晚,最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公布。
相比第八版,新《方案》在五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包括优化病例发现和报告程序、提出病例分类收治、规范抗病毒治疗、调整出院标准等。
其中尤其受到关注的是病例出入院标准的调整:不再要求病例全部在定点医院进行收治,出院门槛和出院后隔离管理要求也有所降低。
“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这是新方案对病例收治标准的具体表述,而在第八版诊疗方案中,所有确诊病例均要在定点医院收治。
国家卫健委表示,《方案》是在认真研究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传播特点和病例特征,深入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奥密克戎对下呼吸道的侵袭有所降低,毒力减弱。我们在近期本土疫情中也看到重症率下降,轻型患者越来越多。这部分患者没有必要在定点医院治疗,分类收治可以解放医疗资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感染性疾病主任医师蒋荣猛介绍。
在昨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称,本轮疫情中,吉林省截至3月15日上午在院病例共8201例,其中,病例主要集中的吉林、长春两地,重型、危重型患者总共只有6名,普通型占比4%左右,95%以上的患者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
《方案》指出,曾接种过疫苗者及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者,以无症状及轻型为主。
也有专家认为,《方案》考虑到新的病毒传播特点和形式,科学的分级管理,可以把有效的医疗资源更有针对性地用于治疗重症上面,避免个别地区的医疗系统因为感染者迅速增加而不堪重负,银灶甚至出现医疗挤兑现象。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雷正龙15日介绍称,3月1日至14日,本土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已经超过1.5万例,波及28个省份。当前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疫情防控难度加大。
焦点2:确诊患者如何判断属于轻型?
轻型和重型在不同场所安置,但病情轻重谁来判定?消息发布后,不少网友就具体判定与执行提出疑问。
记者了解到,核酸阳性后,新冠感染者会接受肺部CT等一系列医学检查,由临床专家确定分型。而诊疗方案对于病例分型有具体的标准。
其中,轻型为“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普通型在具有临床表现的同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重型要出现静息状态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等表现;危重型则会出现呼吸衰竭、休克等情况。
蒋荣猛介绍,在轻型和普通型及更重型的划分上,主要以是否出现肺炎为区隔。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焦点3:轻型患者不住院 治疗问题如何解决?
网友还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当轻型患者不进入医院,是否意味着对这部分患者不给予治疗和隔离管理了?
蒋荣猛表示,轻型患氏搏凯者可不再送入定点医院,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轻型患者仍然要在集中隔离场所进行集中隔离管理。
根据方案,针对轻型患者,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因此,隔离点也会配有一定比例的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而且也要符合解除隔离标准方可解除隔离。
焦点4:本土疫情仍在发展 新方案何时落地执行?
蒋荣猛表示,接收轻型患者的隔离点还要满足一系列规定。如集中隔离场所要符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要设置“三区两通道”,避免发生工作人员感染;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接者等其他群体;对于产生的医疗废物要专业处理等。
也因此,各地需要在隔离点建设、人员配置、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新方案的落地不会一蹴而就,各地要因地制宜予以推进。
焦点5:入院标准提高 出院的门槛怎么调?
在入院标准调整的同时,出院标准也进一步降低门槛。
新版诊疗方案将解除隔离管理及出院标准中的“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修改为“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N基因和ORF基因Ct值均≥35(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为40,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或连续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界限值低于35,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将“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修改为“解除隔离管理或出院后继续进行7天居家健康监测”。
蒋荣猛介绍,这一修订,意味着新冠患者可以缩短住院时间、更快出院,进一步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占用。患者出院后居家健康监测即可,不必再集中隔离管理,能更快回归到正常的工作生活。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