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蜈蚣草药图片(水蜈蚣草药图片小孩子可以用吗)
本文目录一览:
- 1、请这是13岁女孩怎么护理皮肤好什么植物,学名叫什么?
- 2、这个是什么虫,能吃吗?
- 3、水蜈蚣简介
请这是什么植物,学名叫什么?
朱顶团侍红
图片塌伍吵橘侍;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ie=gbkfm=hao123
这个是什么虫,能吃吗?
能吃,作为一种药材。
水蜈蚣是一个多义词,在植物名称中同名异物较多。本词条所属水蜈蚣,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根状茎长而匍匐,外被膜质、褐色的免疫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吗鳞片,具多数节间,节间长约1.5厘米,每一节上长一秆。
中文学名
水蜈蚣
拉丁学名
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别称
裂叶秋海棠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基本信息
水蜈蚣 (《植物名实图考》)
【拉丁学名】: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英文名】:green kyllinga
【异名】三荚草(《岭南采药录》),金钮子(《广州植物志》),金钮草(《福建民间草药》),夜摩草(《广西药植图志》),寒气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十字草(《江西民间草药》),姜虫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贵州民间药物》),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四川中药志》),水香附、燕含珠(《重庆草药》),发汗草(《中国药植图鉴》),山蜈蚣、水乌梅、无头香附、龙吐珠(《泉州本草》),金牛草、水香草(《湖南药物志》),一粒雪、土柴胡、三角草、落地杨梅、三箭草(《闽东本草》),球头草、顶棍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雷公草、地杨梅、三人扛珠(《江西草药》),寒热头草、三角棱草、一粒珠、九头香、细竹草、杨梅草、苦香子、水竹钵(《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三棱环、一粒子草、黄古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水金钗(《陕西中草药》),水土香(《福建中草药》),钢拳头(江西《草药手册》),库鞠恣托(藏名)。
【别名】:水蜈蚣、蜈蚣草(通称)、无头厚香(潮汕)、三荚草、金钮草、散寒草、无头厚香(南澳)、三星草、三须蜈蚣(海丰)、三荚草、三棱草、梳子草、耙齿草(惠阳)、三荚草、水蜈蚣、疟疾草、三星草、顶棍草(湛江)、三星草、三荚草、顶棍草(广州)、发汗草、散寒草、三角草、三荚草、疟疾草(万山岛)、三荚草、入地蜈蚣、水蜈蚣、顶棍草(阳春)、三荚球(曲江)、三角草(连山、韶关、仁化)、水蜈蚣洞激激(佛冈)、水土香(厦门)、耙齿癀(厦门、漳州、同安)、三角草(同安、永安、长汀、建阳、寿宁)、一粒珠(莆田、古田)、金钮草(龙海、福州、仙游、霞浦、政和、古田)、金钮草(广西梧州)。
【来源】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口服外泌体有副作用吗全草或根。
形态特征
水蜈蚣,多年生草本,丛生。全株光滑无毛,鲜时有如菖蒲的香气。根状茎柔弱,葡匐平卧于地下;形似蜈蚣,节多数,节下生须根多数,每节上有一小苗。秆成列散生,纤弱,高7~20cm,扁三棱形,平滑。叶窄线形,宽2~4mm,基部鞘状抱茎,最下2个叶鞘呈干膜质。夏季从秆顶生一球形、黄绿色的头状花序,具极多数密生小穗,下面有向下反折的叶状苞片3枚,所以又有“三荚草”之称,鳞片膜质,背面龙骨状突起无翅。坚果卵形,极小。秆成列地散生,细弱,高7-20厘米,扁三稜形,平滑,基部不膨大,具4-5个圆筒状叶鞘,最下面2个叶鞘常为干膜质,棕色,鞘口斜截形,顶端渐尖,上面2-3个叶鞘顶端具叶片。叶柔弱,短于或稍长于秆,宽2-4毫纳袜米,平张,上部边缘和背面中肋上具细刺。叶状苞片3枚,极展开,后期常向下反折;穗状花序单个,极少2或3个,球形或卵球形,长5-11毫米,宽4.5-10毫米,具极多数密生的小穗。小穗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压扁,长约3毫米,宽0.8-1毫米,具1朵花;鳞片膜质,长2.8-3毫米,下面鳞片短于上面的鳞片,白色,具锈斑,少为麦秆黄色,背面的龙骨状突起绿色,具刺,顶端延伸成外弯的短尖,脉5-7条;雄蕊3-1个,花药线形;花柱细长,柱头2,长不及花柱的1/2。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长约为鳞片的1/2,表面具密的细点。花果期5-9月。多年生草本,丛生,性温,味辛,可入药。
【分布】:生长于水边、略旁、水田及旷野湿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铅掘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东北等省区。
功用主治
治感冒风寒,寒热头痛,筋骨疼痛,咳嗽,疟疾,黄疸,痢疾,疮疡肿毒,跌打刀伤。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水蜈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中医大辞典》·水蜈蚣
2.1 水蜈蚣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水蜈蚣的药理作用
3 秋海棠科植物掌裂叶秋海棠的根茎·《中医大辞典》·水蜈蚣
3.1 水蜈蚣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4 莎草科水蜈蚣属植物短叶水蜈蚣的全草·《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蜈蚣
4.1 拼音名 4.2 水蜈蚣的别名 4.3 来源 4.4 性味 4.5 功能主治 4.6 水蜈蚣的用法用量 4.7 摘录
5 莎草科植物水蜈蚣带根茎的全草·《中华本草》·水蜈蚣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仔弯文名 5.4 水蜈蚣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栽培 5.9 性状 5.10 化学成份 5.11 鉴别 5.12 性味 5.13 归经 5.14 功能主治 5.15 水蜈蚣的用法用量 5.16 各家论述 5.17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水蜈蚣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水蜈蚣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水蜈蚣
1 拼音
shuǐ wú gōng
2 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中医大辞典》·水蜈蚣
水蜈蚣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1]。
2.1 水蜈蚣的别名
三荚草、金钮草、球子草、黄古头草、疟疾草[1]。
2.2 来源及产地
莎草科植物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的全草[1]。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藏[1]。
2.3 性味
辛,平[1]。
2.4 功能主治
解表,截疟,镇咳祛痰,清热利湿,消肿解毒[1]。
①治感冒发热,疟疾,支气管炎,百日咳,细菌性痢疾,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乳糜尿[1]。煎服:12~18g[1]。
②治皮肤瘙痒,煎水洗;疖肿,蛇咬伤,捣烂敷[1]。
2.5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牡荆素、鞣质及苦味念贺闷质等[1]。
2.6 药理作用
所含牡荆素(Vitexin)有抑菌作用,并能降压、抗炎和解痉[1]。
3 秋海棠科植物掌裂叶秋海棠的根茎·《中医大辞典》·水蜈蚣
水蜈蚣为中药名,出自《江西草药》,为《分类草药性》记载的水八角之别名[1]。
3.1 水蜈蚣的别名
水蜈蚣、一口血、水黄连[2]。
3.2 来源及产地
秋海棠科植物掌裂叶秋海棠Begonia pedatifida Lévl.的根茎[2]。分布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2]。
3.3 性味
酸,平[2]。
3.4 功能主治
祛风利水,散瘀止血,消肿解毒[2]。
1.治风湿关节疼痛,水肿,吐血,尿血,子宫出血[2]。煎服:9~15g[2]。
2.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拍耐,内服并捣敷[2]。
4 莎草科水蜈蚣属植物短叶水蜈蚣的全草·《全国中草药汇编》·水蜈蚣 4.1 拼音名
Shuǐ Wú Gōnɡ
4.2 水蜈蚣的别名
金钮草、三荚草、散寒草[四川]、球子草、疟疾草、金牛草
4.3 来源
为莎草科水蜈蚣属植物短叶水蜈蚣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用。
4.4 性味
辛,平。
4.5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利湿,止咳化痰,祛瘀消肿。用于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痢疾,肝炎,乳糜尿,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蛇咬伤,皮肤瘙痒,疖肿。
4.6 水蜈蚣的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干品煎水洗患处。
4.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莎草科植物水蜈蚣带根茎的全草·《中华本草》·水蜈蚣 5.1 出处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5.2 拼音名
Shuǐ Wú Gōnɡ
5.3 英文名
Shortleaf Kyllinga Herb, Herb of Shortleaf Kyllinga
5.4 水蜈蚣的别名
球子草、疟疾草、三荚草、金牛草、寒气草、金钮草、夜摩草、十字草、姜虫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水香附、燕含珠、发汗草、山蜈蚣、无头香附、龙吐珠、三夹草、水香草、一粒雪、三角草、落地杨梅、三箭草、球头草、雷公草、地杨梅、三人扛珠、寒热头草、一粒珠、九头香、水竹钵、一粒关、狗公草、千打锤、落地蚂蟥、三棱环、一粒子草、黄古头划、水金钗、水土香、钢拳头、连根草、草含珠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带根茎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yllinga brevifolia Rottb.
采收和储藏:59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5.6 原形态
水蜈蚣,多年生草本,高720cm。根茎长而匍匐,外被膜质、褐色的鳞片,具多数节间,节间长约1.5cm,每节上生一秆。秆散生,扁三棱形,平滑,具45个圆筒状叶鞘,叶鞘顶端具叶片。叶片秆近等长,柔弱,宽24mm,平张,上部边缘和背部中肋具细刺。叶状苞片3,极展开,基中片极短,后期向下反折。穗状花序单生,极少2或3,球形或卵球形,长511mm,宽4.510mm,具密生的小穗;小穗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压扁,长约3mm,宽0.81mm,有1花;鳞片膜质,阔卵形,长23mm,白色,有锈斑,少为麦杆黄色,背面龙骨状突起绿色,具刺,顶端延伸成外弯的短尖,脉57条;雄蕊3,花药线形;花柱细长,柱头2。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长约1mm,淡黄色,表面密具细点。花、果期510月。
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溪旁、荒地、路边草丛中及海边沙滩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5.8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忌寒。宜先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用分株繁殖法。早春,将母株挖起,分成数蔸,每蔸留有34个茎,在整好的地上,按行株距15cm×10cm栽种,盖土,稍压根部,浇水。
田间管理,生长期勤拔杂草。追肥12次,肥粒以人畜类水为主。旱季注意灌水。
5.9 性状
性状鉴别,多皱缩交织成团。根茎细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紫褐色,节明显,具膜质鳞片,节上有细茎,断面粉白色。茎细具棱,深绿色或枯绿色。叶线形,基部鞘状,紫褐色,有的可见球形穗状花序,黄绿色。果实卵状长圆形,绿色,具细点。气微。
5.10 化学成份
全草含挥发油,牡荆素(vitexin)等黄酮类(flavonoids)。
5.11 鉴别
1.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滴滴于滤纸片上,晾干,加2%三氯化铝乙醇1滴,晾干后于紫外灯下观察,显黄色荧光。
2.取本品70%乙醇提取液1ml于试管中,水浴加热,加镁粉少许,滴加盐酸34滴,溶液显浅红棕色。
5.12 性味
味辛;微苦;甘;性平
5.13 归经
肺;肝经
5.14 功能主治
疏风解毒;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主感冒发热头痛;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黄疸;痢疾;乳糜尿;疮疡肿毒;皮肤瘙痒;毒蛇咬伤;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
5.15 水蜈蚣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5.16 各家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杀虫,败毒。
2.《广州植物志》:主治赤白痢。
3.《福建民间草药》:解热利尿。治疟疾。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散风,除陈寒,止咳嗽。
5.《广西药植图志》:除风热,利窍,止血,止咳。治跌打,蛇伤。
6.《南宁市药物志》:去瘀,消肿,止痛,杀虫,舒筋,活络。
7.《四川中药志》:治感冒风寒,无汗头痛,筋骨疼痛,恶寒发热。
8.《广东中药》Ⅱ:镇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热咳。
5.17 摘录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