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利赛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健康养生

土瓜根散(土瓜根散方倪海厦)

max2023-04-29健康养生1189

本文目录一览:

中草药:王瓜的功效与作用

王瓜

(《本经》)

【异名】钩、藈姑(《尔稚,),土瓜(《本经》),雹瓜(《圣惠方》),老鸦瓜(《本草图经》),野甜瓜、马雹儿(《丹溪纂要》),马剥儿(《医学入门》),马瓟瓜、公公须(《纲目》),杜瓜、鸽蛋瓜(《福建民间草药》),吊瓜(《浙江中药手册》),山冬瓜、水瓜(《闽东本草》),苦瓜莲、小苦兜(《江西民间草药偏方》)。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王瓜的果实。

【植物形态】王瓜

多年生攀援性草本。根肥大,块状。茎细长,有卷须。叶互生;有柄;掌状,长宽约6~10厘米,浅3裂或5裂,缘具齿牙,粗涩有毛茸,下部叶有时分裂较深。花腋生,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少数,聚成短总状,长2~10厘米;苞片小,披针形,长2~3毫米;花萼长筒状,上端5裂,萼齿披针形;花冠白色,5裂,裂片边缘细裂呈丝状;雄蕊3,花药线形,结合;雌花单生于叶腋;花萼、花冠和雄花相似;子房下位,1室,花柱线形,胚珠多数。瓠果球形乃至长椭圆形,长5~10厘米,熟时带红色。种子多数,茶褐色,略扁,十字形,长约10毫米,宽6~8毫米,中央有一隆起的环带,花期夏季。果熟期10月。

分布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台湾等地。

本植物的根(王尺含瓜根)、种子(王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苦,寒.

①《日用本草》:"味苦,平凉,无毒。"

②《医学入门》:"味酸。"

③《医林纂要》:"苦,寒。"

【归经】①《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生津,消瘀,通乳。治消渴,黄疸,噎膈反胃,经闭,乳汁滞少,痈肿,慢性咽喉炎。

①《日用本草》:"止热躁大渴,消肿毒,除黄疸,行乳汁,通经水。"

②《医学入门》:"治噎膈。"

【用法与用量】内服:烧存性研末入丸、散。外用:捣敷。

【宜忌】①《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②《本草从新》:"稍稍挟虚,切勿妄投。"

【选方】①治消渴饮水:雹瓜去皮,每食后嚼二、三两,五、七度,瘥。(《圣惠方》)

②治反胃吐食:马雹儿,灯上烧存性一钱,入好枣肉、平胃散末二钱,酒服。(《丹溪纂要》)

③治大肠下血:王瓜一两(烧存性),地黄二两,黄连半两。为末,蜜丸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指南方》)

④小儿发黄。用王瓜根生捣汁,每服三合。服三次即可见效。

⑤黄疸变黑。用王瓜根捣汁,清晨温服一小升,午刻黄水从小便排出。如未排出,可再次服药。

⑥小便不通。用王瓜根捣汁,稍加水,以竹筒海外侨胞药入尿道。

⑦大便不通。用上方吹入 *** 内。

⑧乳汁不下。用王瓜根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⑨月经不利(小腹胀痛、带下或一月两次月经)。用王瓜根、芍药、桂枝虫各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一天服三次。此方名"土瓜根散"。

⑩反胃吐食。用王瓜烧存性,取一钱加枣肉、平胃散陵友笑二钱,酒送下。

⑾筋骨痛。用王瓜子炒开口,研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一告搏天服二次。

⑿大肠下血。用王瓜一两(烧存性)、地黄二两、黄连半两,黄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米汤冲服三十丸。

提醒您:王瓜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中草药:王瓜根的功效与作用

王扒芦穗瓜根

(《别录》)

【异名】土瓜根(《金匮要略》),堵拉、耗子枕头(《贵阳民间药草》),土花粉(《闽东本草》),山苦瓜(《全展选编·肿瘤》)。

【来源】葫芦科植物王瓜的根,植物形态详"王瓜"条。

【采集】夏、秋间采挖。

【药材】块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肥壮,白色,肉质,味极苦。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平。"

④《本草拾遗》:"有小毒。"

【归经】①《得配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②《会约医镜》:"入心、肺、膀胱三经。"

【功用主治】泻热,生津,破血,消瘀。治热病炳渴,黄疸,热结便秘,或小便不利,经闭,症癖,痈肿。

①《本经》:"主消渴内痹,瘀血月闭,寒热酸疼,益气愈聋。"

②《别录》:"疗诸邪气热结,鼠瘘,散痈肿留血,妇人带下不通,下乳汁,止小便数不禁,逐四肢骨节中水,治马骨刺人疮。"

③《唐本草》:"疗黄疸,破血。"

④《本草拾遗》:"主小儿闪癖,痞满,痰疟,取根及叶捣绞汁服。"

⑤《日华子本草》:"通血脉,主天行热疾,酒黄病,壮热心烦闷,排脓,热劳。春卜治扑损,消瘀血,破症癖,落胎。"

⑥《纲目》:"利大小便,治面黑面疮。"

⑦《本草备要》:"泻热,利水,行血。治伤寒发斑。"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鲜者2~3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磨汁涂。

【宜忌】脾胃虚寒及孕妇慎服。

《本草从新》:"实热壅滞者宜之,稍稍涉虚,切勿妄投。"

【选方】①治伤寒烦渴不止:土瓜根一两,麦门冬一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亦,锉),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去滓温服。(《圣惠方》土瓜根散)

②治黄疸变成黑疸:土瓜根汁,顿服一小升,平旦服,食后须汗,当小便出,愈,不尔再服。(《肘后方》)

③治黄疸,其小便自利,白如泔色,此得之因酒过伤:土瓜根一两,白石脂一两,桂心一两,栝蒌根一两,菟丝子一两(酒浸一日,曝干,别捣为末),牡蛎一两(烧为粉)。上药捣罗为散,每服,煮大麦粥饮调下二钱,日三、四服。(《圣惠方》土瓜根散)

④治小便不通及关格:生土瓜根捣取汁,以少水解之,筒中吹下部,取通。(《肘后方》)

⑤治大便不通:土瓜根捣汁,入少水解之,吹入 *** 内。二便不通,前后吹之,取通。(《肘后方》)

⑥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芍药、桂枝、蟅虫各三分。上四味,扦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土瓜根散)

⑦治痈疽初起:土瓜根块二至四两,酌加水煎成半碗,日服两次;渣和红糖捣烂,加热敷贴。(《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睾丸肿大:王瓜根二两,猪赤肉四两,加老酒适量炖服。(《闽东本草》)

⑨治风火咽喉肿痛,乳蛾:王瓜根,晒干,研极细末。每次用少许吹于患处,口含片刻,吐去痰涎。日吹五、六次。(《江西民间草药偏方》)

⑩治腹泻,痢疾:王瓜根二至三钱,十大功劳根一至二钱。水煎硒次,分服,每日一剂。

⑾治口腔破烂,咽喉肿痛:王瓜根二至三钱,切片,放入口内含,令其唾液流掉。每日含一至三次。

⑿治指疔:王瓜根研末,加烧酒调成糊状,用鸭毛蘸涂;或加入蟾酥适量,鸡蛋清一个调匀。频频涂患处,疗效更速。若已溃者,用根研末,加蜜糖调成饼状,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⒀治汤火伤:鲜王瓜根适量,加井或泉水擂成糊状涂。每日三至四次.

⒁治毒蛇咬伤:王瓜根适量,研细末,加井或泉水调成饼状敷患处;另取根用烧酒唐成乳状,频涂于伤口周围肿胀处。内服:王瓜根六钱至一两,水煎,一次服,每日一次;或用根研末,开水送服。(⑩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咽喉炎

采用离子导入法治疗40余例,均获得一定妓果,且无副作用。用法:取山苦瓜块根2两切碎,用30%酒精500毫升浸泡2~5天,将溶液滴在8x12厘米垫子上,置于前颈,接上电源阳极,后颈接上阴极,电流3~5毫安,每次20分钟,每日1次,连续数天。

②用于止痛

取山苦瓜干根切片哗闷,成人每次1~2分,嚼烂吞服,根据病情决定每日用药次数。治疗外伤痛、手术后疼痛、胃肠道疼痛等65例,48例止痛,11例疼痛减轻。一般用药后5~30分钟见效,药效持续半小时至72小时

③其他

有用山苦瓜根中虫治疗疖痈。于秋末挖取山苦瓜块根,选有虫蛀痕迹者剥开取虫,泡于食醋中备用。用法:患处消毒后敷虫体于疮口和周围,再涂抹虫体浸泡液(醋),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症状好转后可隔日换药1次。治疗21例,疗效较明显;若加天南星、山苦瓜粉外敷,效果更好。又曾报道将山苦瓜制成山苦瓜液滴鼻,配合内服药,可治疗鼻咽癌。

提醒您:王瓜根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民间偏方:妇科产后病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长发生发怎么办,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蔽瞎哪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厚朴汤方: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圭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

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

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吴茉萸三两当归芎藭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其不来。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神槐根散主之。

土瓜根散方:土瓜根芍药桂枝爸虫各三两(本作"各三分")右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阴癫肿亦主之。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旋复花汤方: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绦少许。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大黄甘遂汤方: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亦男子膀胱满急治有瘀血者。

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脏中,剧者再内之。

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红蓝花酒方:疑非仲景方,红蓝花一两右宏码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药药散方:见前妊娠中。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方:见前虚劳中。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茉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悟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

蛇床子散方:蛇床子仁右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狼牙三两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缠筋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小儿疳虫蚀齿方:雄黄葶苈右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镕,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

提醒您: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土瓜根散的土瓜根可以用天花粉吗

可以。五十五方之土瓜根散:组成:土瓜根、天花粉、炙甘草、枳壳(麸炒)各半两。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五十四条 方十六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

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甘草小麦大枣汤、小青龙汤、泻心汤、温经汤、土瓜根散、旋复花汤、胶姜汤、大黄甘遂汤、抵当汤、矾石丸、红蓝花拆友丛酒、当归芍药散、小建中汤、肾气丸、蛇床子散、狼牙汤、膏发煎、小儿疳虫蚀齿方。

......

甘麦大枣汤,成药为 脑乐静

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原方:甘草三两  小麦 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注:

《类聚方广义》:痫症狂症,因平素忧郁无聊,夜夜不眠,发则恶寒发热,战傈错语,心神恍惚,居不安席,酸泣不已者。

汤一笑:关于甘麦大枣汤中的“小麦”

;tid=28887highlight=%E7%94%98%E9%BA%A6%E5%A4%A7%E6%9E%A3%E6%B1%A4

百度贴吧 名师与名方:汉代1升=300-350克。

临床上我常使用60-100克,甘草大枣半量。

原文是小细胞肺癌的生物免疫治疗效果用6升水,如果小麦只140克,6升水就太多了。

如果是暨大基因抗衰多少天做一次300克,水量刚刚好。

医案:

玄真子:姓名,性别,年龄;毛永良之女,两个月

2 住址,回访电话;[陕]洛南县王岭乡东岭村0914-7577932

3 症状与体征;夜啼不止,昼则安睡二十余日

4 辅助检查;无

5 诊断或临时诊断;夜啼症

6 汉方或唐方;甘麦大枣汤

7 效果之评价;电话回访,一付啼减,再付愈

r109:用甘麦大枣汤治疗“疑似抑郁症”有十多例了,效果迅捷而明确。

      最近一例。徐女,27岁。因怀孕后周身难受,六神不安,后发展至频繁呕吐,满腹游走性疼痛,坐卧不宁且沉默寡言,无法耐受。于苏南上海多处求医无果,无奈之下于孕7月时引产终止妊娠。

      看她告枯的各处病历,唯一明确的是胆囊结石0.8厘米,中西医专家都建议切除胆囊后再怀孕生产,故休养3月后来诊。微旅樱创切除胆囊后第二天,又出现前述症状,家属惊慌异常。观察病人,不能饮食,进食即吐,不愿下床不愿平卧,只是埋头叹息,时时欠伸,坐在床上双手不停摩挲双下肢,单调地重复动作,问其所苦,不能说清。予甘麦大枣汤(方:甘草6、浮小麦30、大枣10枚。药房无淮小麦,甘草不肯超量),一剂即明显改善,能少量进食,并与家人交流,三剂后完全恢复正常。家属都感到很神奇,也对日后怀孕生产重燃了希望和信心。

      关于此方解读,个人认为《经方100首》009阐述十分到位,精确而生动详尽,足以指导临床。

紫云小鱼:我刚满月的小儿夜寐不深易醒爱哭,睡1小时左右就醒来,哭闹,白天也是一样,几个大人都被他弄得疲惫不堪。虽然前几天就有所发觉,喂食了小儿七星茶,但结果却越来越重。

小儿老爱打哈欠,想睡却无法深寐,这个跟仲景伤寒论中的藏躁证非常相像。对比以前看过娄医师的《我的中医人生》中治疗小儿夜晚爱哭的经验,灯芯草和黄金煮水治疗热症,而甘麦大枣汤治疗寒热不明显的症状。甘麦大枣汤就是仲景治疗脏躁的经方,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全是食物,远比七星茶的复杂成分来的安全。我儿寒热不明显啊,正合用此方,甘草10克浮小麦40克大枣10个,母子一起喝。小儿其实也没喝多少一天80毫升左右,效果却非同凡响,马上就安静下来,可以深寐,带起来轻松多了。

经方就是经方,覆杯则愈。为了巩固,后来又去买了1剂,3块多钱。结果连带我也受惠,真是全家都可喝,喝来也安睡到天亮。真不明白,天下有如此好的经方,世人却不用,非要弄出个什么无效的七星茶?!

不要担心小孩不喝此要,虽然没有葡萄糖甜,但也不苦。倪师说,只要孩子有需要,对证的话,多苦的药他都会喝,果然如此!

其实仲景伤寒论中脏躁立此方是对更年期的妇人无故悲伤,善哈欠,喜哭等症状的,看来它的应用范围远不止此。

中西医生:案例一:张姓女患,24岁,业务员,住兰州市(籍贯甘肃庆阳)。2013年5月28日初诊于笔者坐堂药店。诉:左下眼睑发作性跳动一年余,生气、哭泣时多发,跑业务累后也易发作;经常头痛头晕、脖子时痛、月经偏少、情绪很易波动(患者原话:“看电视剧很易悲伤流泪、比常人反应过度”)。起病前曾晕倒过二次。近一年经常服用兰州西关某药店坐堂医所开的虫类中药,每次抓药6、7付,数百元,机器煎药。“服药有效,但不服又无效了”。刻诊可见左下眼睑频频抽动,舌淡红、苔薄,脉弦细缓,体型偏瘦小,面色一般。处予甘麦大枣汤加钩藤:甘草10、浮小麦30、大枣5枚、钩藤12 三剂。患者平时繁忙,大约一月后复诊,言服药有效(患者原话:“效果与虫类药差不多”)、舒服,要求继服原方。

案例二:张姓女患,53岁,退休西医内科医生,住兰州市西关什字。本患者从医二十年,作为笔者同学,近一年时常找己调理身体。2013年7月27日药店接诊。诉:近日咳甚,主要是夜间阵发性剧烈干咳,影响睡眠,感觉咳嗽出自胸部深处;时常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干,胸闷憋气、“痰堵感”、“热感”,手心发热。长年累月情绪不好(家庭生活不愉快),家族有精神疾病史。以前针对胃脘不适、嗳气、不思饮食、消瘦等用过疏肝和胃丸、大黄蛰虫丸、半夏厚朴汤之类,有一定效果。体型瘦高,面色暗褐,双目少神,舌淡红、微胖有齿痕、苔薄、尚润,脉略带虚象(具体记不清了)。处予甘麦大枣汤加白芍:甘草10、浮小麦30、大枣5枚、白芍18 三剂。大约一周后复诊,言服药舒服、有效、药物口感也好,此时咳嗽已不作为主诉了。

按语: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原文:“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矢数道明对本方描述:【镇静神经、缓解痉挛。主用于癔病、神经症、小儿夜啼、不眠症、癫痫、躁郁症、笑不止、哈欠频作,胃痉挛、子宫痉挛、痉挛性咳嗽、腹直肌痉挛、脑神经急迫】。津村汉方手册描述:【体力比较低下,精神兴奋明显,不安,不眠,痉挛等。腹直肌挛急。病种:夜泣、痉挛】。邓铁涛:【应用甘麦大枣汤治疗心脾虚象、病症特殊又与情志有关的病症,如失眠、 眩晕、妊娠头痛、关节痛(全身蚁走感)、自汗等。另应用于经行情志异常、顽固性神经衰弱、更年期】。胡希恕:【虚证才用,实证用之睡不着觉】。方剂学:【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微数】。

学习资料综合总结:【日人汉方对本方似乎重视,描述也比较详尽。简而言之,主症为痉挛:情绪或精神痉挛(“喜悲伤欲哭”、癔症、神经症、夜啼等)、躯体痉挛(“数欠伸”、哈欠频作、胃痉挛、子宫痉挛、气管痉挛(咳嗽)、眼睑痉挛等)。报道本方合百合地黄汤用治精分症、抑郁症等情志病。总之,方证必有情志因素】

案例一用方眼目是:眼睑肌肉痉挛、发作与情绪有关(生气哭泣时多发)、情绪反应过度(电视剧中情节极易引起悲伤欲哭反应)、体质偏虚(跑业务劳累发作、月经偏少、体型、舌脉等)。甘麦大枣汤方证基本对应,加味钩藤是从后世肝风理论考虑,加上白芍或许更佳。本方一付大约2、3元,与之前大而贵的虫类药处方相比,同样“验”,但“简、便、廉”可谓有霄壤之别。本方基本为药食两用之品,与长期服用大处方贵处方相比,安全性自不用说。

案例二用方眼目是:痉挛性咳嗽(阵发性干咳)、长期情志不调、虚羸。甘麦大枣汤方证也基本对应,加味白芍即合用了芍药甘草汤,有助进一步解痉功效。药后平和舒服有效。

本方药效平和,二例服用后都有舒服、口感佳的体验。可视为健康调理。当今盛行处方药味多、药量重,医者欲炫耀己术、患者图一时之快,实质是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且不说故意大处方贵处方的唯利是图的行为了)。这违背了健康理念。健康是一个贯彻终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饮食、运动、心理、起居等生活的多方面。医药只是其中环节之一。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不仅应当体现在临证坐镇从容的处方心态,而且还应当建议指导患者健康生活方式,遵循“上工治未病”的古训。

以上二例,没有“效如桴鼓”的灵验,算不上典型病例。只是借此案例即兴发挥一下,将本方方证的学习理解示于同道,供览者指点斧正。(2013-9-20 下午,书于兰州小西湖)

......

土瓜根散

原文: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阴颓肿亦主之)

原方:土瓜根、桂枝、芍药、蟅虫各等分。右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注:水中火:现在的药店已经不办此药。仲景书中的土瓜根指的是葫芦科植物赤瓟 ,而现在淘宝网上卖的土瓜根是葫芦科植物王瓜,这种土瓜根的伪品服用后会导致严重的腹泻,是没有搞清楚仲景的药材基源所致。由于很难买到正品,不得已以赤瓟的种子赤包子代替土瓜根,所以,患者实际用了 赤包子3捣碎 白芍药3 桂枝 3 蟅虫(地鳖)3 黄酒水煎煮服用。土瓜根 神农言其能治疗瘀血月闭,蟅虫(地鳖)更是仲景书中治疗淤血之大有力之神药。

......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请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前妊娠中胶汤)

......

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

......

红蓝花酒

原文:妇人六十二种风,及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

原方:红蓝花一两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疑非仲景方)

注:

赵杰:红蓝花,蓝花瓣,红花芯,中间一根花柱是药用部位。红蓝花就是藏红花,并无堕胎之功效。古人二百毫升酒煎剩一百,但古人清米酒,度数很低,清米酒类似现在的醪糟酒,酿好以后,既有白色稻米粒,也有略白稠的米酒,因为在饮酒时,古人连大米粒一起吞食,所以古人称之吃酒,而不是喝酒,实际是是连吃加喝一起的。古人称麻木痛及莫名不适症称之风,因为米酒度数低,当做一付药顿服,有酒精加快药效。治疗妇科慢性腹痛时常用之,疗效确切,但宫外孕等急腹症是不适合的,生活中,其实我们可以把红蓝花酒做一个保健酒,藏红花比较贵,经济困难者可以用草红花代替,其实也无须讲究许多,平常时白酒放些红花,偶尔饮用几杯,可以治疗女性腹痛,及各种脘腹不适,男士亦可饮,对心脑血管病预防大有益,偏头痛,心绞痛,肠胃炎,都很好,但保健酒不是立马见效,因为用量少,不是红蓝花15克顿服,而是每天用几克,所以用的时间久一点才好,常常饮食,比静脉用预防通血管针好太多,建议有饮酒习惯的时常用之,可以做食疗方,冻疮,痛经,心脑疾病,脉管炎,各种痛麻不适,都是其适用证,用一月以上方效,红花的量,可以按口感来泡制,并无其他禁忌。

......

蛇床子散方 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仁

右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狼牙汤方

狼牙三两

右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明中,日四遍。

......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

膏发煎方(见黄疸中)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

小儿疳虫蚀齿方(疑非仲景方)

雄黄 葶苈

右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占药烙之。

......

一句话总结伤寒常用方剂

少阳病

少阳病、津亏虚热、里虚兼表、半表半里基础方:小柴胡汤

太阴病方:四逆辈

少阴病寒化方:四逆汤

少阴病热化真阴不足、阳明湿热耗伤营血、虚性兴奋方: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寒热虚实夹杂方:乌梅丸

少阳病兼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病兼里实方:大柴胡汤

少阳病兼脾胃虚寒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病兼心胆不宁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热入血室方:小柴胡汤(经期感冒)

太阴虚证腹痛方: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病腹痛(大实痛)方: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病

少阴阴盛格阳方:通脉四逆汤

少阴病阴盛戴阳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

少阴病阳虚水泛方:真武汤

阳虚寒湿身痛:附子汤

虚寒下痢便脓血方:桃花汤

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方: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阴虚有热、水气不利方:猪苓汤

少阴病兼表方:麻黄唤此附子细辛汤

肝胃气滞方:四逆散

少阴客热咽痛方:桔梗汤

少阴客寒咽痛方:半夏散及汤

血虚寒凝致厥方:当归四逆汤

厥阴热利方:白头翁汤

病后腰以下浮肿方:牡蛎泽泻汤

气阴两伤低热方:竹叶石膏汤

辛温解肌、项背僵痛刚痉方:葛根汤

百合病方:百合地黄汤

热盛伤津口渴方:栝楼牡蛎散

狐惑病方:甘草泻心汤

阳毒方:升麻鳖甲汤

风湿历节病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寒湿历节病方:乌头汤

中风痱第一方: 小续命汤

太阴中风四肢病血痹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阴阳两虚失精证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阴虚失眠证

虚劳不眠、饮邪虚热方:酸枣仁汤

阴虚火旺虚烦不寐方:黄连阿胶汤

心阳虚不寐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脾虚痞满不寐方:半夏泻心汤

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水热互结伴失眠方:猪苓汤

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方:炙甘草汤

邪去正未复之失眠方:竹叶石膏汤

脾肾阳虚不寐方:干姜附友链告子汤

杂症

虚劳挟瘀血证方:大黄蛰虫丸

寒饮郁肺咳嗽上气方:射好明干麻黄汤

浊痰壅肺方:皂荚丸

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方:麦门冬汤

肺痈邪实气闭方:葶苈大枣泻肺汤

风热水饮内作咳嗽、目如脱妆方:越脾加半夏汤

肺痈脓成方:苇茎汤

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气逆上冲:奔豚汤

奔豚证属阳虚感寒:桂枝加桂汤

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方:栝楼薤白白酒汤

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方:人参汤方

胸胃脘气滞方:橘枳姜汤

水饮兼气机不畅方:茯苓杏仁甘草汤

寒湿痹痛甚方:薏仁附子散

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

寒(饮)痰方:赤丸

阴寒痼结方:乌头赤石脂丸

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

腹满胀重于积方:厚朴三物汤

虚寒性腹满痛方:大建中汤

寒实内结方:大黄附子汤

寒疝腹痛方:乌头煎

血虚水盛方:当归芍药散

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

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痰饮证

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方:苓桂术甘汤

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

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

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

下寒上燥小便不利方:栝楼瞿麦丸

小便不利:

湿热瘀结小便不利方:蒲灰散

郁热伤阴小便不利方:猪苓汤

风水夹热方:越脾汤

皮水方:防己茯苓汤

气滞脾弱方:枳术汤

血证

虚寒性吐血方:柏叶汤

虚寒性便血方:黄土汤

热盛出血方:泻心汤

下血虚衰强壮止血方:胶艾汤

胃虚有热呃逆呕吐方:橘皮竹茹汤

肠痈未化脓方:大黄牡丹汤

肠道瘀脓方:排脓散

上部有脓方:排脓汤

阴狐疝气方:蜘蛛散

症瘕方:桂枝茯苓丸

血虚出血吐血脱血方:胶艾汤

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方:当归芍药散

胃虚寒呕逆方:干姜人参半夏丸

血虚热郁小便不利方:当归贝母苦参丸

气血郁滞腹痛方:枳实芍药散

瘀血内结腹痛方:下瘀血汤

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方:竹叶汤

梅核气方:半夏厚朴汤

脏燥病方:甘麦大枣汤

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方:温经汤

缓急止痛方:芍药甘草汤

补津液虚伤、温散寒邪方:桂枝新加汤

肺阳虚方:甘草干姜汤

阴阳两虚方:芍药甘草附子汤

心阴阳两虚方:炙甘草汤、建中汤

肾阴阳两虚方:肾气丸

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

少腹蓄血证方:桃核承气汤

寒热错杂痞满证方:半夏泻心汤

痰气痞证方:旋覆代赭汤

水结悬饮、痞满胁疼、决水方:十枣汤

阳明经表里俱热方:白虎汤

阳明腑实证方:承气类方

阳明脾约证方:麻子仁丸

湿热黄疸方:茵陈蒿汤

退黄方:陈茵五苓散

阳黄兼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肝胃虚寒上逆方:吴茱萸汤

补先天之方:肾气丸

太阳表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

小寒不解、又营卫之气不足、处中间状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太阳风寒表实、少阳胆腑湿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纯表寒:麻黄汤证

表寒入里化热:大青龙汤证

寒多热少: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寒少热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表水: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越婢汤

风水:越婢加术汤证

肺水: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葛根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胃逆者: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合太阴水饮、外寒里水寒水射肺:小青龙汤

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里热者: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兼少阴里虚寒者:小青龙加附子汤证

肺热脾寒:麻黄升麻汤证

阳明胃热气逆与太阴里虚寒相合:黄连汤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阴中风:桂枝人参汤证

太阴脾寒重:理中汤证。

太阳中风少阴表虚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风兼阳明里热者:瓜蒌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兼阳明里实者: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阳中风兼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邪陷胸膈中风兼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邪陷胸膈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证

太阳病兼心阳虚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心阳损伤心下悸、欲得按、其人叉手自冒心者:桂枝甘草汤证

心阳损伤心悸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太阳中风痰饮水湿扰心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太阴水饮证

脾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胸水:十枣汤证

胃水:茯苓甘草汤证

膀胱水:五苓散证

肾水:真武汤证

肠水:己椒苈黄丸证

下肢水:牡蛎泽泻散证

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腑气、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脐下水停欲攻冲上逆: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证

阳明里热证

阳明里热证、热偏上焦热郁胸膈:栀子豉汤证。

阳明里热证、兼胃逆、水饮:栀子生姜豉汤证

阳明里热证、兼中气虚:栀子甘草豉汤证

阳明里热胃实者、兼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证

阳明里热胃实者:枳实栀子豉汤证

阳明里热兼有太阴脾寒:栀子干姜汤证

阳明里热偏中焦: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竹叶石膏汤证

阳明里热偏下焦、水热互结膀胱:猪苓汤证

热在肠腑:白头翁汤证

热伤肾阴、心火独亢、水火不济:黄连阿胶汤证

阳明里实与“气”结成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阳明里实兼肾阳虚:附子泻心汤证

阳明里实与“水”结、水热互结:大陷胸丸证和大陷胸汤证

阳明里实与“痰”结:小陷胸汤证

阳明里实与“糟粕”结: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蜜煎方证

阳明里实与“血”结:桃核承气汤证、抵挡汤证、抵挡丸证

少阴病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

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少阴里虚寒扶阳保命:四逆汤类方: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胆腑湿热郁结黄疸:栀子柏皮汤证

胆腑湿热兼阳明里实:茵陈蒿汤证

胆腑湿热合肠腑湿热:葛根芩连汤证

肠腑湿热:白头翁汤证

“半病”范畴

调达人体半表半里枢机:柴胡剂为主

少阳病核心:小柴胡汤证

调达人体半上半下枢机:三泻心汤为主

三泻心汤构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少阳太阳合病:柴胡桂枝汤证

少阳太阳太阴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阳明里实:柴胡加芒硝汤证和大柴胡汤证

少阴阳郁:四逆散证

厥阴神志症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少阳胆腑郁热凸显:黄芩汤证

少阳胆腑郁热兼胃逆水饮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阴里虚寒水饮与阳明里热结:半夏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水饮重表寒束缚:生姜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与阳明里热结:甘草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甘草干姜汤证

太阴里实证:三物白散证、瓜蒂散证

太阴津血不足:芍药甘草汤证、小建中汤证

方-证对应表

越婢汤:肺热风水

越婢加半夏汤:肺胀咳喘

旋复花汤:肝着:常欲捣其胸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

奔豚汤:肝气奔豚

茯苓杏仁甘草汤:饮阻气塞

小青龙加石膏汤:寒饮咳嗽兼热

麦门冬汤:肺阴虚咳逆

半夏厚朴汤:咽干异物

生姜半夏汤:饮气呕逆

栝蒌薤白白酒汤:胸痹

木防已汤:膈间支饮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芒汤:阳虚饮盛

百合方

百合地黄汤:百合病

百合知母汤:百合病发热

百合鸡子黄汤:百合病心烦

滑石代赭汤:百合病呕吐

百合滑石散:百合病发热

栝蒌牡蛎散:百合病变渴

栝蒌桂枝汤:柔痉

人参汤:胸痹气虚

厚朴七物汤:腹满兼表

小柴胡汤:胆经郁热

大柴胡汤:胆热腑实

桂枝附子汤:湿痹风寒

大黄附子汤:寒实内结

白术附子汤:湿痹湿重

甘草附子汤:湿痹痛甚

附子粳米汤:寒饮寒疝

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证

小建中汤:中气虚寒

吴茱萸汤:肝寒呕吐

黄芪建中汤:中气虚寒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热利兼呕

桃花汤:虚寒下利

桂枝加龙牡汤:精虚阳浮

酸枣仁:肝虚失眠

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腹满

栝蒌薤白半夏汤:胸痹胸痛

茵陈蒿汤:黄疸

栀子大黄汤:黄疸实热

桂枝生姜枳实汤:胃逆心痛

肾着汤:肾着

桂苓剂

防已茯苓汤:皮水脾虚

桂苓五味甘草汤:饮去阳冲证

麻黄附子汤:正水阳虚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汤:冲平饮作证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半夏汤:胃饮呕冒证

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肺逆水肿证

茯苓桂枝甘草汤:饮发奔豚

去桂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胃热上冲证

猪苓汤:水热互结

枳术汤:脾虚水饮

杂病方

竹叶汤:产后外感

厚朴麻黄汤:咳嗽胸满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热利

甘草泻心汤:狐惑

泻心汤:吐血:火热上冲;吐血不止

黄土汤:虚寒下血

柏叶汤:虚寒吐血

大黄牡丹皮汤:肠痈

下瘀血汤:产后干血;干血著脐下

大黄甘遂汤:水血结在血室;产后水与血相结

芎归胶艾汤:漏下胞阻

温经汤:漏下经寒

甘麦大枣汤:脏躁

白头翁汤:热利

紫参汤:肺痈下利

大承气汤:里实热内结

小承气汤:里实热下利

厚朴大黄汤:里实热腹满

大黄甘草汤:里实热呕吐

栀子大黄汤:里实热黄疸

泽泻汤:痰饮眩冒

苓桂术甘汤:痰饮脾虚

小半夏汤:痰饮呕吐

小半夏加茯苓汤:痰饮心下悸

茯苓泽泻汤:停饮呕吐

四逆汤:阳衰阴盛

通脉四逆汤:阴盛戴阳

桂枝芍药知母汤:历节阴伤

乌头汤:寒盛历节

大建中汤:寒疝腹痛

甘草干姜汤:虚寒肺痿

升麻鳖甲汤:阴阳毒

葶苈大枣泻肺汤:肺痈

桔梗汤:肺痈

排脓汤:肠痈

甘遂半夏汤:留饮;留饮难去

泽漆汤:邪盛正虚;积水而喘

大黄硝石汤:黄疸;里实热甚

土瓜根散:经水不利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

当归芍药散:妇人腹痛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五苓散:下焦水饮

蒲灰散:小便不利

诃黎勒散:气利;滑脱失禁下利

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

当归散:血弱有热;保产安胎

半夏干姜散:中焦寒饮;呕逆胸满

当归生姜羊肉汤:血虚寒疝

蜘蛛散:肝寒疝气

薏苡附子散:胸痹急证

硝石矾石散:黑疸

茵陈五苓散:黄疸湿重

滑石白鱼散:小便不利

鳖甲煎丸:疟母

薯蓣丸:虚劳诸虚

大黄庶虫丸:虚劳干血

乌头赤石脂丸:心痛寒盛

麻子仁丸:脾约

已椒苈黄丸:肠间水饮

半夏麻黄丸:水饮心悸

乌梅丸:蛔厥

桂枝茯苓丸:妇人症病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寒呕

皂荚丸: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竹皮大丸:产后发热烦呕

栝蒌瞿麦丸:上热下寒

赤丸:寒饮厥逆

胶姜汤(血崩)

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

温经汤(更年期、调经、不孕)

当归贝母苦参丸(怀孕期小便难)

矾石丸(经闭、白带外用药)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害喜)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白带)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郁)

胶艾汤(妊娠出血、腹痛、肝脾两虚)

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

附子汤(里寒很盛。怀孕腹痛恶寒。)

小柴胡汤(胸胁苦满。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三阳并病。月经时感冒。腮腺炎。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产后忧郁、便秘。)

大承气汤(有宿食。恶露不尽、便秘。)

阳旦汤(月子期感冒)

当归散(补血、补身)

甘麦大枣汤(子宫燥藏)

白术散(养胎、补钙)

桂枝茯苓丸(子宫肌瘤、卵巢瘤、月经不顺)

竹叶汤(产后中风)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

土瓜根散(卵巢疾病)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下利体虚)

乌头桂枝汤(抵当症)

抵当汤(子宫肿块、活血破瘀。血蓄肠胃。有瘀血不大便者。血瘀子宫。)

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补气血。产后寒疝虚劳。)

甘草粉蜜汤(驱虫)

竹皮大丸(乳房硬块)

乌梅丸(去蛔虫、久利。蚘厥。)

大黄甘遂汤(少妇鼓胀)

红蓝花酒、当归芍药散(腹中刺痛)

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蛇床子散(阴部痒)

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水逆。汗出而渴。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膏发煎(阴吹妇女前阴气吹)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五官病方

栀子柏皮汤(去黄、结膜炎、眼炎)

猪肤汤(少阴证喉咙痛)

麦门冬汤(咽喉干燥者)

桂枝甘草汤(心下悸。精脱者耳聋。)

半夏散、半夏汤(火喉癣证)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

排脓汤(痰饮、肺痈、喉癌、舌癌)

苦酒汤(喉咙生疮)

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

皮肤病方

升麻鳖甲汤(斑疹伤寒、泡疹)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疥癣、皮肤科)

赤豆当归散(外痣、内痣)

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浸淫疮、皮肤化脓。)

硝石矾石散(黑瘅、瘀血肤黑)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去疣、脂漏性皮肤炎、风湿)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蛇床子散(阴部痒)

猪膏发煎(肌肤甲错肌若鱼鳞)

狼牙汤(阳梅疮、疱疮)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烫伤内服外敷。烫伤起水泡、火邪。)

手脚病方

乌头汤(关节炎、历节重症)

真武汤(头重脚轻、肾亏。四肢沉重疼痛。)

甘草附子汤(掣痛、痛风。 痛风。)

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风湿关节炎)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桂枝芍药知母汤(阴虚、脚肿)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去疣、脂漏性皮肤炎、风湿)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帕金森氏病)

芍药甘草汤(静脉屈张)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烫伤内服外敷。 烫伤起水泡、火邪。)

葛根汤(抽筋、流汗过多、昏倒)

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

水饮汗方

甘遂半夏汤(留饮)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枳术汤(胃有水饮)

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

木防己汤(膈间支饮)

桂枝芍药知母汤(阴虚、脚肿)

己椒苈黄丸(水停肠间)

麻黄加术汤(肾脏水肿、缺氧)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支饮)

蒲灰散(全身性水肿、睾丸水肿)

桂苓五味甘草汤(里虚)

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水逆。汗出而渴。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旋覆代赭石汤(痰饮、反胃恶心)

十枣汤(肺积水、肝积水。悬饮。)

白虎汤(高温壮热)

栝蒌牡蛎散(生津止渴)

小半夏加茯苓汤(先渴后呕、水停心下)

麻黄附子甘草汤(补津液不足、复脉)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

桂枝加黄芪汤(黄汗表实)

防己茯苓汤(皮水)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汗表虚收敛)

麻黄附子汤(里水)

防己黄芪汤(身重、易流汗。心中风。脉浮身重。)

特种病方

麻黄汤(还魂汤)

鳖甲煎丸(疟病、瘅疟、温虐〈白虎加桂枝汤〉)

风引汤(热瘫痫)

桂枝加葛根汤(面部中风)

滨煎汤(淋巴结肿瘤)

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

防己黄芪汤(身重、易流汗。心中风。脉浮身重。)

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帕金森氏病)

小柴胡汤(胸胁苦满。胸中烦而不呕、胁下痞硬。三阳并病。月经时感冒。腮腺炎。三焦淋巴系统清热去寒。产后忧郁、便秘。)

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

白虎加人参汤(心热、上消糖尿病。中暑。)

皂荚丸(戒菸方)

大黄甘草汤(食物不洁)

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浸淫疮、皮肤化脓。)

小半夏汤(打嗝。呕吐吃不下。)

蜘蛛散(疝气阴狐疝气)

柏叶汤(吐血不止)

附子汤(里寒很盛。怀孕腹痛恶寒。)

蜀漆散(劳疟、牝疟)

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大病初愈、长久忧)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