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孙思邈养生之道的启示)
本文目录一览:
- 1、孙思邈16字养生秘诀是什么?
- 2、“药王”孙思邈活了100多岁,他青少年面部护理有哪些养生的清华大学全能干细胞什么意思秘诀?
- 3、141岁药王孙思邈的13个简单易行的养生秘笈
- 4、孙思邈的三条“养生经”
- 5、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16字养生秘诀是什么?
孙思邈16字养生秘诀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所谓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仅能减笑罩拆少不必要的是非,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俗话说“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如果长期消耗唾碰枣液,容易导致肺气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宝宝皮肤干燥如何护理们有的时候说了太多的话,会感到口干舌燥,身体疲倦的原因。
成就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闷运,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
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药王”孙思邈活了100多岁,他有哪些养生的秘诀?
药王孙思邈的医术高超,他活了100多岁。而他的养生秘诀也很简单,那就是常揉腹,常摆腰,常扭膝,常搓脚,常提肛,常摇头。
孙思邈在医术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而且他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孙思邈活了100多岁,这在那个平均寿命不是很高的古代来说,孙思邈属于那种特别长寿的人了,孙思邈对于养生之道很有研究,并且就养生学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意见,比如说“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还有一些关于养生的按摩手法。
一,经常揉腹部。
双手互相摩擦,搓热手心以缺镇后,顺时针的绕着肚脐揉三十六下,不仅对肠胃还有淋巴系统非常的好,而且还可以促进消化,帮助吸收。
二,常摆腰。
双脚分开站好,开始扭腰,扭腰的同时,双手也跟着有规律的摆动,并且轻轻的拍打“命门”,以此类推,做上五十次。这样做的目的可以预防消化不良,预防出现胃疼,腰疼的情况,还弯禅可以增强肠胃功能。
三,常扭膝盖。
身体半蹲,两个膝盖靠在一起,用双手左右来回扭动它的,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强化膝关节。
四,常搓脚。
脚是身体所有器官的反射区,所以经常搓脚是非常有好处的,可以选择左手搓右脚,右手搓左脚,坚持一段时间,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五,常提肛。
在吸气的时候,肛门用力收紧,坚持一会儿,然后呼气放松肛门,这种动作就是提肛,每天可以多做几次,可以增强体质,对身体非常的有好处,据说乾隆就非常喜欢这种养生方法。
六,常摇头。埋扮尘
站直双手掐腰,闭上眼睛,低下头,从右面开始慢慢的扭动,就这样来回重复,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大脑更加灵活,同时也对预防颈椎疾病有着很好的效果。
141岁药王孙思邈的13个简单易行的养生秘笈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袭渗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孙氏记载消渴能够治愈,而复发的第一原因是“不减滋味”。这就是调味品、下饭菜不要掩盖了五谷的气味。这样的 养生 主张可见于更早的文献:“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论语·乡党》)。孙氏的主张又与《黄帝内经·奇病论》相统一:“此肥美之所发也。”……孙思邈的 养生 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1. 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2. 发常梳氏拦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3.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4.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拍核脊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5.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6. 漱玉津
①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
② 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7. 面常洗
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8.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10.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 养生 功法。
11.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12.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13. 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孙思邈的三条“养生经”
孙思邈的三条“养生经”
邹相
众所周知,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深入民间,为民疗疾,并及时记录下来,完成他的惊世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后世誉为“药王”。孙思邈尤为崇尚 养生 ,且通晓 养生 之术,在百岁时仍能“视听不衰”。蔽中从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他有三条很实用的“ 养生 经”。
一是食疗与药治并重。在《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疗方”的“序论”中,孙思邈写到:“安身之本,必资差并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他认为食疗是安身立命之本,“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而药治是迅速解除疾病、远离危险的手段,“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药性来得快,就像带兵打仗一样,兵贵神速。孙思邈还认为,食疗要具有持续性,是 养生 的良好方式,饮食上要多以清淡为主,少吃荤腥、忌吃生冷和杂食,“又鱼、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现在很多人为了追求口腹之欲,喜好吃各种荤腥、烧烤、油腻,以及食用一些新奇的东西,都是不利于 养生 的。夏季时吃太多冷饮,也是不利于 健康 的。
二是控制情绪,注重养性。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的“养性序”中,孙思邈写到:“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他认为人的喜怒悲忧恐这五种情绪,对身体是有很大影响的,故而人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方能利于 健康 。他还提虚袭出,养性是 养生 的关键,养性的根本在于把握好度量,干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分、过度,“故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走,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即是说,懂得养性之人,吐痰不会吐太远、走路不会走太快、听声音不会太入迷、看东西不会太持久、坐的时间不会太长、站立不会让自己疲劳。在现在的都市里,很多人难以把控自己的情绪,不如意时容易暴怒或过度伤悲,开心时容易过分狂喜;为人处事时容易执着,常常透支体力、加班加点,这些都不利于 养生 。
三是清心节欲。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的“房中补益第八”中,孙思邈写到:“人生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即是说,人在四十岁之前,因身体机能还很强健,故而欲望较多。但在四十岁之后,身体机能开始慢慢下滑,必须得注重节欲,否则就会身患重病,甚至久病难愈,“凡人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思,不可不慎。”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淋闭方”的“消渴第一”中还提到,出现“消渴”(高血糖、尿糖等)病症的人,一定要注意“房事”不能过度,否则就会加重病情,给治疗带来难度。现代 社会 ,物欲横流,很多人沉迷于情欲之中而难以自拔,纵情淫乐,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伤害自身,如孙思邈所说“若不能制,纵情施泻,即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现在的医学专家同样将“节欲”作为 养生 之道,节欲对 健康 、对 养生 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我们按照“药王”孙思邈的上述三条“ 养生 经”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工作、饮食等习惯,定能有益于 健康 ,有助于 养生 ,保持身心的安定与祥和。
(作者邹相系青年作家、少林文化学者,先后出版《禅心乡韵》《菩提花开》《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自2008年以来,一直担任少林寺官网主编,少林寺《禅露》杂志执行主编。)
孙思邈养生秘诀16字是什么?
孙思邈的养生秘诀16字是: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口中言少:所谓言多必失,惜字如金不仅能减少不必要的是非,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俗话说“日出千言,不病自伤”。如果长期消耗唾液,容易导致肺气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说了太多的话,会感到口干舌燥,身体疲倦的原因。
心中事少:一个人的思绪过多,必会伤神、伤肝脾,对身体的伤害更是无形的。少纠结、少麻烦、少生气。心情舒畅了,身体也必然跟着好起来。
腹中食少:都说“病从口入”,少吃绝对比多吃好。孙思邈一直以来提倡饮食要有节制,吃饭八分饱就足够了。吃得太饱会增加肝脏和胃肠的负担,更会引起身体其它器官的损伤和提前衰老,并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功能。
自然睡少:很多懒人都会以“恢复元气”为借口来个回笼觉或是所谓的补觉。但我们要知道“久卧伤气”,睡太多觉的话反而会影响到身体的恢复。
孙思邈的简介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宏租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汪配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永淳元年(682年),困绝指与世长辞。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孙思邈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