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的准确位置图片及功效(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脘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 2、按摩中脘穴有和胃健脾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原理功效,你干细胞美容针的效果怎么样知道它的在哪吗?
- 3、人体十大养生穴位之中脘穴
- 4、穴位密码-中脘穴
中脘穴位位置图及作用
;
01
中脘穴位的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胸骨下端和肚脐连培袜接线中点,从肚脐向上4寸的位置。
02
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
1、美容养颜
按摩中脘穴可以美容护肤,延缓皮肤的衰老。中亩迹医迅中并认为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疏通人体阳明脉,使脸部看起来更加红润,气色也会更加健康,所以说大家应该坚持去按摩中脘才行。
03
2、促进消化
按摩中脘穴还可以治疗胃炎,加强胃动力,治疗胃胀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中医认为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消食导滞、疏肝养胃,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对我外泌体厂家郑州们肠胃健康很有好处。
04
治疗肠胃炎症
按摩中脘穴还可以治疗拉肚子,急性肠胃炎,缓解腹部疼痛。
05
4、消除脸部水肿、眼袋
脾胃功能较差者,脸部易出现水肿的现象,一个人长期消化不良也会容易出现眼袋,这是因为人体胃经的起始点就位于眼部以下,因此经常按摩中脘穴能够消除眼袋及脸部水肿。
按摩中脘穴有和胃健脾的功效,你知道它的在哪吗?
穴名解说
中脘穴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中管。属任脉。任脉、手太阳与少阳、足阳明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穴在胃体中部,故名。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别名:上纪穴,胃脘穴,大仓穴,太仓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穴位位置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当脐中上4寸)。即:从心口窝到肚脐眼四寸的地方(也就是心口窝到肚脐眼中央)。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八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作用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中脘穴,健脾和胃、补中安神。
疾病治疗
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
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纳呆、反胃、食不化、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黄疸、胃扩张等;
治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治疗慢性肝炎等;
治喘息不止、恶心、痰多、咳喘、失眠、脏躁、癫痫、尸厥、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治疗烧心等。
技术应用
-按摩
点击法:两手相对,如果另一只手不方便,用一只手也可以,但是一根手指头的力量很弱,不容易点揉到这个瞎物穴位,所以至少要用两个手指头,对于胀气,胃痛,可以点击它,点击它会出现酸痛,随后会出现打嗝,用力要大,坚持 一般3-5分钟。
按摩中脘穴的手法:推揉中脘穴3~5分钟,长期按摩。可以改善黄疸、头痛等。
特别提醒:中脘穴孕妇禁止按摩。
-针刺
直刺0.8 1.2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特别提醒:中脘穴孕妇禁止按宏猛摩。
-拔罐
用气罐留罐中脘穴10~1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头痛、黄疸、便秘等。
-艾灸
用艾条温和灸中脘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头痛、失眠、惊风。
刘高峰 老师简介
刘高峰 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及中医亚 健康 研究二十余载。现任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国传统腹部诊疗分会会长。善于应用腹部诊断结合四诊合参,进行精细化诊断,对于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面有独到认识。在从事临床近三十年的基础上,独创了“开门三通法”中医特色诊疗框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将针灸、推拿、汤药等中医治疗手段有机融合,极大的提高了诊疗效果,处方用药精准、药量小、师古而不泥古、继承而不迷信,坚持意必固我,求真创新的理念。
曾师从《伤寒论蔽神桥》经方大家冯世伦教授及脏腑按摩大家臧福科教授。对于腹部诊疗及亚 健康 疾病有独特的认识视角。
专业擅长:
1、神经官能症、失眠、抑郁等情志心理类疾病
2、脾胃消化系统疾病
3、糖尿病、高血压等内分泌系统疾病
4、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妇科疾病
人体十大养生穴位之中脘穴
中脘穴:养胃穴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
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厅拦扒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研究进展:
针刺中脘,可使胃蠕动增强,幽门开放,肠鸣音增加,空肠蠕动增强。
艾灸中脘,见小白鼠的单核巨细胞吞噬机能增强。
胆绞痛:用解痉止痛膏贴中脘穴。取白芷10g,花椒15g,研成细末,韭菜、葱白各20个和苦楝子50g捣烂如泥,用白醋50ml将上药调成糊状,贴于中脘穴,24小时换贴1次,连贴2~4次。
解除幽门痉挛:据报道指压中脘后,在X线下发现胃蠕动增强,110例患者中有94例波频增加,波速增快,幽门痉挛解除。
针刺中脘穴对小肠的蠕动有促进作用,尤其能促进空肠的蠕动。
中脘穴名解: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衡渣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扮昌胃经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穴位密码-中脘穴
中脘为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即脏会章门、洞滑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唤颤握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中脘也是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 任脉 之会。
位置:
中脘穴 在人体上腹部, 前正中线 上,脐中上4寸。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五十八篇:“上纪者胃脘也”
《难经译释》记载:“太仓本系胃的别名,在此系经穴内,即中脘穴,在脐上四寸。”
曾用名:胃脘穴,大仓穴,上纪穴, 太仓 穴,胃管穴,中管穴,三管穴,中碗穴。
中脘穴位置在胃脘之中,为胃之募穴,主治胃腑病症,所以称之为“腑会”。中脘作为六腑之气所会聚之处,因为六腑皆禀于胃,胃属土,为六腑之大源。
主要治疗作用
健脾化湿,补中益气,通络止痛,和胃降逆
临床多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呃逆及血症等。
腹痛
《针灸大全》记载“中满不快,胃脘伤寒,中脘一穴、大陵二穴、三里二穴”。
上述记载看出,中脘与足三里上下配伍和庆,体现了在《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的“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的治疗法则。
《勉学堂针灸集成·卷二》记载:“腹胀坚脐小腹亦坚,水分、中极各百壮,三焦俞、膈俞各三壮,肾俞以年壮,太溪、太冲、三阴交、脾俞、中脘针”。
上述方法中脘与背俞穴配伍来协调阴阳,体现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的“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的治疗法则。
呃逆
《万病回春呃逆》记载:“大抵发呃不止,将乳香纸卷烧烟,熏鼻中及灸中脘、膻中、期门三处即效”。
胃气上逆则出现呃逆,膻中为气海,主要治疗气机不畅;中脘为腑会,胃之募穴,两穴相配伍可达降逆胃气、调畅气机之功效。
血症
《针灸大成》记载:“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气海、三里、乳根、支沟”
《类经图翼》记载:“中脘、气海上二穴灸脱血色白,脉濡弱,手足冷,饮食少思,强食即呕,宜灸之,其效如神”
在治疗气虚血证时,一般多用中脘配气海、足三里等穴,以达补气摄血之功。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